中流歌手翻唱抖音神曲引热议,如何看待音乐的“抖化”与流量至上现象?张靓颖的一曲《跳楼机》令人在乐坛引发轩然大波。身为主流歌手,张靓颖选择翻唱一首当红的抖音歌曲,有人对此表示欣赏,也有人对此产生质疑。更有趣的是,同样为后辈歌手的王源,面对这首歌却忍不住强调“歌曲太难,不敢唱。”这样的场面引人深思,主流歌手为什么纷纷向抖音神曲靠拢?
抖音作为当下炙手可热的,主宰着流行音乐的新风向标。张靓颖固然是实力派的代表,但她此举显然是顺应市场潮流。面对十年前在《歌手》上唱出经典的张靓颖,现在却主动选择了《跳楼机》这样的作品,仿佛在宣示着一个时代的变迁。有人评论她的选择是“星级大厨烹饪预制菜”,但这些评价并未影响她在流量市场的深度开拓。
因为即使是这样一首被调侃的神曲,背后却隐藏着主流歌手们对流量和市场需求的理解和思考。在《天赐的声音》中,虽有王源这样的年轻歌手自觉难以挑战《跳楼机》,但不少人却愿意一试身手,刘宇宁的意图亦显而易见,这首歌打破了以往对歌曲力量的严格定义,成为了一道抢夺流量的竞争盛宴。
《跳楼机》的火爆程度令人瞩目,在发行短短几个月内,便以惊人势头超越了许多老牌歌手,面临的竞争压力一斑。每一位歌手仿佛都在追寻着这股潮流,甚至前几届的《乘风2025》也跟风选择了其中的作品。这时有人开始质疑,网络流行音乐的“神曲”是否仍能维持昔日的神秘感,还是只是一个个流量所驱动的产品?
随着抖音神曲的泛滥,如何定义“神曲”已经变得愈发模糊。在早年,神曲是指那些颠覆性的作品,简直是野兽般的存在;而今天,似乎只要登上热榜,便可轻易地披上“神曲”的外衣。例如,《跳楼机》既没有特别突出的旋律,也没有令人生畏的歌词,甚至优劣的评价中引发了争论。这一切似乎反映出音乐市场对流量的无限渴望。
随着短视频内容的碎片化,音乐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之势。我们见证着音乐从艺术的独立性走向了商业化的快速反应,期许中透露出一种无奈。广大听众在对短平快音乐的渴望中开始对音乐内容进行重新定义,希望找到适合自己情感需求的表达方式,但在这过程中,却往往在意愿与现实中产生了矛盾。
对于那些更注重高音、技巧与复杂度的歌曲,短视频的流行显得捉襟见肘。而那些迎合短视频节奏的作品,却有着先天性的不成熟和劣势。告五人乐队作为备受瞩目的台湾乐团,尽管已获得金曲奖提名,但在面对“抖化”的现实时,依然感受到市场的分裂与困惑。
在当下,“他们是在抖音走红的”便成了一种负担。凭借这些“抖音热单”所衍生出来的音乐,歌手们不得已在抖音流量的旋涡中迷失自我。尽管这些作品试图迎合大众情感,却同时也在竭力挣扎着保持艺术的纯粹性。
而对于听众而言,短视频带来的记忆与归属感,让音乐在情感上产生了割裂。经典与流行之间的隔阂,似乎让人们期待更具个性和思想的音乐作品。流量决胜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个性都被迫迎合时代的标准。音乐成为了一种既供享乐又供生存的商品,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音乐正经历重新书写的过程,不断变化的标准成为验证流行音乐生存法则的依据。内容丰富的同时,众人对“神曲”的期待更是浮出水面,流量总会战胜音乐的灵魂吗?每一个音符的背后,都隐藏着不断变化的舆论角力,各个时代的听众都须慢慢适应这个流量主导的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