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成西就(东成西就的意思)

电影91 10 0

  本文作者:董长征

浅谈中村董氏

  中村董家依山傍水,后靠假北山,脉发九华,大宁擁持其后,而成玄武,厚实稳重,前临晴溪河,河水依村而下,犹如玉带,村面对方儿墩,形似半月,南山屏列于前,而成朱雀扬舞,左有小涧口,右有下坞山,而成龙盘虎踞之势!

  村落位于泾县西五十里,现属云岭镇,旧属义上乡田中都,延袤十余里,南接大南山,西连郭山,东往承流峰,北瞻云岭,峰岚五起五落,宛如城郭,因而得名五城董家,中村董氏旧时自称五城世家。

  我生于斯,长于斯,如若述其渊源,恐也是听故老相传而止于谱牒。年幼时,家祖父常与一班故老相聚,畅谈文史,点评古之文章,我在旁听得头昏脑胀,昏昏欲睡,只能依稀记得“宋廿五公、徐榜午朝门、萧康官、江左礼族、雪堂....”等好记好奇之词。

  及之年长,偶涉《泾川中村董氏宗谱》,阅其中相关世系世考,明白自身何处来,祖上何时去,然而诸多不明之处,欲求教与人,可祖父业已逝世多年无从问起,求于旁人也是不能解全部疑惑,遂一心要好于有宗谱之村中好友,悉阅宗谱,欲明心中所惑。然而越看越知自身所知甚少,于是网上查找、共邀同志之人探讨、出门探访、求教,孜孜数年,略有所获,今整理成文,望大家指教!

  

  一,董姓由来

  我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那我们到底是炎帝还是黄帝的后裔呢?

  其实炎帝、黄帝并不是专指一人,而是人物、部落联盟首领之称、氏族、时代多种涵义组成的一个“整合”概念。只要成为炎帝或黄帝部落联盟首领均称为炎帝或黄帝。简而言之我们不是哪个人的后裔,准确的说应该是属于哪个部落的后裔才对。

  炎黄时代中华大地已有许许多多的原始人群,组成许多不同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传统观点认为董姓出于黄帝己姓(也有说姬姓),其后颛顼(高阳)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与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惠连、惠连生飂叔安、飂叔安之子为父,父因豢龙而得姓董。

  但炎帝部落也有个己姓部落分支,所以还有一个观点认为董姓出于炎帝部落联盟中的祝融部落,祝融为部落首领,并负责火种保存工作,担任炎帝部落联盟的“火正”之职。祝融部落又分为己、斟、彭、妘、曹、芈六个氏族,其后董氏族又从己姓中分出,彭姓氏族也分化出秃氏族,形成有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

  “董”本义原是指一种制绳索的草,即蘱(lèi )草。祝融部落分支惠连氏族就是一个擅长制草绳的氏族,也以董草制绳为因,以董草为图腾,惠连氏族即董氏族。

  那么不管是黄帝还是炎帝董氏族都是出于己姓惠连后裔。惠连氏族因父豢龙有功为董姓到了舜帝之时,部落出了一个叫“父”的人。

  “父”有一手驯养、管理一种叫龙的动物(就是今天的鳄鱼),父为舜帝豢龙有功。舜帝便把鬷川(今山西闻喜)惠连氏族活动区确认为董氏部落的封地——董国,父封为豢龙氏,以封国为姓称为“董父”,这就是董姓第一代父系始祖。

  “董”的含义从一种“草”、“氏族之称”转化为姓氏,並赋于“管理督正”之意。简单来说董姓因管火而制绳、因绳而取董草、因董草为图腾、氏族之称、因绳如蛇为出己姓。因豢鳄鱼而确认董氏族活动地为董国,“父”因国为姓董,这就是董姓的由来。

  二,董姓的迁徙变迁

  董姓与大多数姓不一样,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码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一般姓只有二千年历史),从董父自帝舜赐姓后繁洐,源远流长,世代相传,世系繁多。董氏家族上历夏商周;中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下迄隋唐宋元明清,而今已有976万后裔子孙,占全国人口的0.61%,遍布九州大地,全球五洲,是为华夏三十大姓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董氏先人从发祥地古董国向四方繁衍播迁,据山东枣庄‘江都堂’董族家谱所说:董氏一族“始于虞;显于汉;盛于蜀;而大于元”。

  

  早在先秦时期,董氏族人主要活动地区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南部等,并且已经向西和向南迁移,散布于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逐渐融入土著民族之中,成为土著诸姓之一,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氏。

  到秦汉时期,董氏已北及河北;东进山东;南逾岭南;东南抵江浙;西到四川,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后在不断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氏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料所载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载:我祖西汉大儒;今文经学大师;哲学家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今甘肃兰州;巩昌;秦州一带),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氏迁徙而来者。

  隋唐五代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唐朝时董氏的人口重心开始在滇,黔地区形成,唐《元和姓纂》列董氏郡望有四: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琢县)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朝董氏名人大量涌现出来,有琴师董庭兰;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唐宰相董晋;唐敬文时吏部侍郎董申(江西第一进士)。

董源

  宋元金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江浙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这一时期先后有上千董姓族裔宦游大江南北。

  明清之际董氏约有42万之众,约占全国人口的0.45%,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为遍布海内外了。

  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三省占董姓人口30%,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38%,而冀居住了董姓人口的11%为董姓第一大省。

  三,泾县中村董氏的源流及迁徙过程

  据族谱《泾川中村董氏宗谱》载:“吾董受姓虞舜,封豢龙于鬷川,传至广川仲舒公,仲舒公传至陇西郡晋公”。这样的记载不是我们一家,在南方甚至全中国大多族谱记载都是董仲舒或董晋的后裔,但记载方面都有很多漏洞或争议,我们的族谱也不例外。

  《泾川中村董氏宗谱》中的记载有几处让人摸不着头脑,时间和事件矛盾或谱载和历史矛盾。世远年湮很多东西其实已经很难考证,网络上有董氏谱牒研究者,正在努力寻找其中的真相,但要想探究清楚还要我们董氏后人付出很多努力。

  

  而我们中村董氏明确记载的一世祖董申记载清楚世系清晰。

  《泾川中村董氏宗谱》载:一世祖:申,字,维坤,行二,世居河中虞乡万岁里(今山西偃师市大口乡董村),幼有大志、博通诗礼,举进士官寓陆州清溪(今浙江淳安县),著伟绩。配王氏赠番国夫人,寿七十二,谥号二乂公。

  生子三:长曰全福、次曰全衽、幼曰全桢,皆异神。始迁海口下市井头(今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海口镇海口村)。

  董申据相关资料分析约出生于公元797年 谱载寿七十二,那卒约869年,葬于海口村西杏花园 其妻王氏 敕“番国夫人” 现墓碑尚存,董公履任,政优绩显,颇有官声并带起一方尊儒祟学之风,后世子弟学以致仕者,贤达以致仕者,累至近代,达四百余人之多。他的祖辈可能也是从陇西迁往河中到唐朝中后期,由于北方藩镇混战,致使当地居民纷纷南迁,官至吏部侍郎的董申率其家迁居海口。

  有说:因董申与祖辈都是唐朝高官,家族成员又以经营茶叶生意而巨富,由此海口建村时高规格、高起点,建造了一座"村城",其城布局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

  海口古村充分体现了唐代古人建村的理念。有资料显示海口古村是董申一手设计建造的。因董氏大家族建村海口,再加上原有的邹姓、羊姓等居民人多似"海"又由于江西李宅水、浙江体泉水、安徽乐安水在此交聚汇流,好称“三江归一口”,故而村名合称为“海口"。宋朝,海口称为"市"分五街,五街分别称为上市、中市、前市、后市、下市。总长2500余米,宽3米左右俗称五里街。有千年古樟为证古风尤然可辨。

  

  董申的三个儿子长子董全福、季子董全讬、幼子董全祯。

  宗谱记载:长子全福公配刘氏,生子:廉,

  三世 董廉字从简配方氏,生子:套,

  四世孙 董套字万机迁居海口大市,生五子:彦冲、彦美、彦巢、彦圣、彦明。

  五世孙 董彦冲 字伯和 崇政殿说书,生子 青

  六世孙 董青 讳 德彰 字 梅臣,生子 仲可。

  七世孙 董仲可 讳 操 字 尚节,生子 森

  八世孙 董森,有厚德称长者,生子 鸿

  九世孙 董鸿,字子渐 中奉大夫,事蹟详于墓志。“寿八十一隐几而逝,人以为得法之正,生七子:时成、时中、时显、时用、时举、时敏。

  第十世孙董时成字彦美,生二子 知赏字伯观,知达字伯亨。

  《泾川中村董氏宗谱》:中村始祖廿五公讳知达,字伯亨,行二十五,生于宋政和癸已年(公元1113年),由德兴海口商游客至池宣,爱中村之山水萦纡,风气完聚,遂家焉,配王氏葬石坎继娶杨氏,生一子 六一。公与杨氏合葬本都西峰庵亥山已向(清雍正坟茔被山洪冲毁,移葬村西山已向兰花形文革被毁,现重修坟茔于旧址上部)

  董申第十一世孙董知达,二五公,他可能是个生意人走到今天的安徽泾县与池州交界处中村,看到泾县中村的山水风景优美,于是安家江南,占籍中村,成了中村董氏始祖。明嘉靖壬辰(1532年)徐冠顿撰写《泾川中村董氏宗谱序》“···董氏先世来自德兴之海口,曰念二五公者,商游池宣,爱中村山水萦纡,风气完聚,逐家焉,逮今若干年矣···”。

  

  四、中村董氏的发展与迁派

  中村董氏自董知达(廿五公)迁来,历南宋、元、明、清、民国已近九百年,至今经三十余代繁衍不息,诗书礼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形成泾县西乡一煌煌巨族—中村董家。由此中村董氏尊始迁祖董知达为第一始祖。

  

  听闻族中年长者据上代传言,董氏初来中村,居于伏虎形山之长园里,忠厚开基,稼墙为宾,经几代人发展,开枝散叶,六世祖元二公阙出,为本县卜宣差的上门婿,繁衍为今靠山村瑶庄董家。

  在元朝时,董氏财力尤雄,名赫一方,九世祖希孟公(名应)与弟仲元公(名关)为人豪杰,与汪路判、徐礼和、吴景三等同时齐名,号称泾邑四大名家,兄弟二人捐输粟米四百石于朝廷,受旌表门闾,所居出门前曰南庄,后曰北庄,于此始在晴溪河畔开基成村。故老相传,又称河滩董家。希孟公迁居本都杨树下,其后人继迁渣溪复迁宣城杨柳,其间更有迁居庐江等处。

  

  九世祖衍庆公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迁无为濡南下昆山,据《濡南下昆山董氏族谱》: “衍庆公,讳字缺,世居泾川之井边即中村(今泾县云岭镇中村董家村),公赋性超爽,素履清操。厌烦元末之乱,而隐迹韪名,流寓无定,配缺,生三子:兴一公、兴二公、兴三公及洪武定鼎金陵(公元1368年)公已客卒,三子始迁于濡须之南下昆山居焉。”今子孙繁衍,成当地一大族。

  十世祖斗公迁贵池七松,至今子孙繁衍,已数千人口,亦成当地一大族。

  九世祖仲元公讳关娶徐氏生五子:玄、祖、净、观、禄。一女嫁水南都徐炳文。

  十世祖禄公讳执中字应初,去石坡陈氏,生二子达先、兴祖,四女,长女赘萧盈秀为婿,公卒,达先承家业分半与之生甥:诚庆、余庆。

  十一世祖元亮公讳达先,伟身富髯存心公厚。在明洪武十九年为运城砖不及,使官府追究董氏,兄元亮要去官府顶罪,弟兴祖说:您是一家之主,家中祖业要兄看之,祖宗坟茔需兄守之,此事弟当承担,不要连累家中。由此,十一世祖兴祖公讳达生 洪武十九年(1386年)徙辽东广宁卫( 民国谱载:即是今奉天省广宁县)。

  元亮公生二子:九、储。三女,次女坤贞赘十二都徐宗生为婿,九、储兄弟二人析田产四分之一,财物屋基三分之一与外甥:子材、子能。由此想来明初元亮公父子皆析家财与萧、徐二姓外甥,对于其二姓后来发展成泾县望族是否有直接关系??呵呵,需考证!

  廿五公厥后支裔他徙,惟十一世祖元亮之子孙世居中村,其后六百年之中村董家之辉煌,也是元亮公后裔子孙所创建!《泾川中村董氏宗谱》载方豪撰《志善公墓志铭》曰:…迁泾以来,宋多显者,元则隐,而以富名邑称巨族,必曰:中村董氏。云:红巾之乱族颇离析 有仲元守故址生五子长玄一季执中玄乙闻乱埋盐数千斤乱既平得厚值,家业复报,执中承之。

  五、构学屋、延明师发展为江左礼族

  十二世九公字志善,娶十二都潘氏,生四子乾、震、常、昇

  十二世储公字志道,娶渣湖萧氏,副室魏氏,生八子胜、傲、纲、杰、倬、侃,亻冏、亻苒。

  长房兄弟四人,弟房兄弟八人,称八房,叔伯兄弟十二人,中村董家称四、八房,大宗祠设十二房长,举一房为族长。

  元亮公逝世后,志善、志道兄弟二人皆年少,协力克家,以农以商十余年,家业十倍于前,二人都是性情豪侠,虽兄弟居与一处,但无一言之忤,一事之较,终身友爱,不见一语之忿。明景泰五年(1454)鞑靼边警,兄弟二人各输粟米五百石于朝廷,第二年,江南大饥,二人又各出千石粟米赈灾,得到朝廷嘉奖,授冠服,建义坊门。其时景泰六年(1455)志道公长子董胜(字万良)去京城替伯父、父亲领取旌表,回来与二老说京中之事,曰:“满朝缙绅尽是读书人,富不足多也,当举子业。”二老深感其说,于是拆巨资在蓝山岭构建“玩易书屋”,重金聘请学问渊博的举人徐旭(字啟东号朴轩)为师,教育子侄学习深造。果然不负父辈重望,“玩易书屋”走出了董纲、董杰两位兄弟进士!

  

  董纲 字万纪 号敬庵 成化七年(1471)登进士,初以大理寺评事,继转寺副。

  历任云南按察佥事。居官果敢,长于词章和正、草书法。著有《敬庵集》等。

  董杰字万英号五城成化二十三年(1487)登进士,累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西巡抚,为官之初曾参与汤鼐宰相王恕的奸贪行为,言词十分激烈,因此知名。但权臣刘吉诬董杰与汤为党人。出狱后历任沔阳知州,四川行都司都事,知府,山东右参政,河南左右布政。任知府时,半月判明千余人。并办练兵、储粮等政事。霸州盗起,以有备得以保境安民。正德六年(1511),宁王朱宸豪欲叛朝廷,挟董参与,董杰不从,被朱宸豪投毒于江西巡抚任上。董杰居官廉正,死后贫至不能治丧,开其箱箧,见银不足一两。著有《五城文集》。

东成西就(东成西就的意思)-第1张图片-九妖电影

  

  董鈜字仲宣号小溪纲、杰之侄,嘉靖二年(1523)登进士,任浙江桐乡知县三载,加意恤民,赈饥荒,崇学校升北京刑部主事卒于官邸。

  董珆字子纯号晴溪,董杰之孙,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初任海盐知县,后升御史。巡视江西,揭露暴敛虐民,正气。终为不容,罢官而归。著有《晴汐集》。

  中村董氏重教育人,诗书礼家,人才辈出,立大宗祠(永思堂)、建学院:玩易书屋、云龙书院、师德堂,成泾西一大巨族“江左礼族”。

东成西就(东成西就的意思)-第2张图片-九妖电影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李邦华在泾县当知县,下乡考察民情,来到中村董家,在族老相陪下在大宗祠聚座畅谈,忽见一使女背负小主人在侧,即离席起立行礼,李邦华问:这是为何?族老说:其背负小主人,乃吾之家叔,我当见礼。李邦华感叹:中村董氏,人人以礼自持,蔚然成风,江左礼族之称,非虚誉,非溢美。遂提笔书:“江左礼族”褒于。

  中村董家更是有名的红色村落,早在红军时期就有革命活动,新四军在皖南抗日战争时期,中村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本地人民积极拥护新四军,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起名的新四军政治教导总队便设立在董家村,董家宗祠是教导总队的礼堂会场,写有诸多革命标语,可惜大宗祠于上世纪70年代末遭拆毁,令人黯然神伤!

  1939年周恩来,董必武亲临中村视察,他们在村前的晴溪河鸭子潭游泳,在宗祠内会餐;总队长周子昆,教育长冯达飞的事迹皆在中村人的口口相传中告知后人。新四军政治教导总队于1961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村董氏自明中叶以后,又有约20余代人迁出,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发扬董氏之传统文化精神,开辟新的天地。

  我支董氏始祖申公始迁海川开派,又经一十一世至我泾川中村始祖二五公,以海口申公始一世算,至今我辈计世四十余世,计年一千多年了。其记载及世系依稀清晰,一目了然,实为我支董氏之幸事。

  

董长征

丁酉年整理于中村董家

相关资料参考于无为濡南下昆山董成爱相关文章

标签: 东成西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