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筱丽
上海京剧院一团大排练厅,武生演员郝帅一边在垫子上拉着筋为“白玉堂”的“三探冲霄”作准备,一边看着弟弟郝杰饰演的蒋平在“水底捞印”中的一串翻打跌扑。虽只是排练,大段武戏前的热身和地毯上的动作细节却一个都马虎不得。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须面面俱到,海派京剧强调舞台综合性的特点在排练厅就可窥见几分,来来往往的各行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下高、旋子、飞脚等技巧让人应接不暇。
8月5、6日晚,上海京剧院将把暌违申城戏台40余年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下本再度搬上天蟾逸夫舞台。新版的热闹场面如今已能辨得一二,武戏是重头戏——郝帅将发挥自身的武戏特长,为观众一展“锦毛鼠”的侠义本色,武生、武丑、武旦们也将带来惊险刺激的开打和出手。导演陈金山曾在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亲身参与到《七侠五义》的创排中,经典之上再创作,他认为意义在于致敬更关乎传承:“连台本戏是海派京剧的宝贵财富,希望年轻人把绝活都亮出来,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一宝藏的魅力。”
首版曾连演半年,一票难求
1957年,在彼时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的倡议下,改编自长篇古典小说《三侠五义》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三本)横空出世。如今虽然已是耄耋之年,陈金山对当时的演出盛况仍记忆犹新:“那时候都不说演几场,而是算演几个月”。据他回忆,头本一连演了三个季度,二本也持续上演了半年有余。上世纪80年代,《七侠五义》重新上演,缩编为两本,轰动依旧,等待买票的观众队伍蜿蜒到了天蟾逸夫舞台周围的福州路、云南路、汕头路。
据陈金山介绍,在《七侠五义》面世前,连台本戏已经风靡申城戏台,但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传出了“连台本戏是京剧的糟粕”的声音。为了打破这种偏见,《七侠五义》诞生之初便按照一部“海派京剧精品”的标准来打造:剧情上重新编排摘选中国武侠小说开山鼻祖《三侠五义》中的经典段落、表演中融入丰富的京剧艺术手段、舞台上设置别致的机关道具布景……
“排一出戏不是为了糊弄,而是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自己。”一团倾全团之力排出《七侠五义》之后,连台本戏逐渐成为上海京剧院的优良传统,二团与三团分别排出《封神榜》和《宏碧缘》,每个团因此都有了自己的看家作品。与此同时,以武侠为题材的作品也为武生演员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新版中的武生,唱念做打都要具备
时间来到2017年11月,暌违舞台多年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头本重现沪上。首演后,观众们踊跃留言想看下本。
作为一名曾经的武生演员,看着青年演员再度演绎下本,陈金山对后辈提出更多的期许:“身上动作要干净、技巧要过硬,口齿要清晰,唱做念都要具备,这不是所有武生都能攻下来的一部戏。”
流水板、快板、散板,下本中的大段唱段对武生郝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陈金山早早给他布置了功课,每天得跟着胡琴师练唱。如今,吊嗓一小时已经成为郝帅练功的“必修项目”之一。“少年华美,气宇不凡”,郝帅对小说中“白玉堂”的描写印象深刻。饰演一位武林侠客是他儿时以来一直的梦想,如今角色上身,他眼中的“锦毛鼠”是个非常丰满且复杂的人物——虽然心高气傲,却有行侠仗义的英雄本色。“表演上我由心而发,要把他高傲的性情和维护正义的底色凸显出来。”郝帅发挥平日所学,为角色设计了身段和枪花。
记者了解到,下本剧情以白玉堂为夺取奸王襄阳王藏在楼中的神像而三探冲霄楼为主线,为带给观众多样的视听体验,郝帅将展示两套动静结合的“走边”,初探运用茹派的“响边”,二探运用盖派的“哑边”,并在情境中融入串飞脚、飞天十三响、旋子、躺飞脚等技巧。待到高潮部分三探时,动作设计最为复杂,边唱边舞的三套打斗和“耍枪花”交替出现,对演员的嗓子、武功、体力都是严峻的考验。
飞脚、拧身飞脚、拧身蹲飞脚各20个,串翻身、砍翻身各10个,扫堂接旋子……排练结束后,郝帅不落一天的基本功训练开始了,即使遇上繁重的排练他也不会因此懈怠。“不敢不练,不能不练!”郝帅的左脚和右脚曾分别遭受了跟腱断裂和撕裂性骨折的伤病,时不时的疼痛至今仍伴随着他,然而放弃的念头从没有出现在脑海里,“希望以我的青春和时间奉献,能为观众和京剧舞台留下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