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遗失(记忆遗失中的爱)

电影91 14 0

  

  今天,是祖国母亲的生日。1949-2017,这68个国庆节就如同68个时间坐标,记录着一个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变迁、见证着半个多世纪新中国的发展变化。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这首银铃般清脆的童声曾经照亮了无数中国人对新生活的向往,也勾起了无数人的记忆。

  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国庆记忆。关于这一份特殊的记忆,画家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

  

  1950年10月1日,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战马组成的骑兵大队走进阅兵式,非常气派。

  

  

  这辆“功臣号”坦克是我军1945年从日军手中缴获的首辆坦克,解放东北时曾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孤车作战,摧毁敌一批火力点,为步兵开辟了通路,立下不朽战功。

  

记忆遗失(记忆遗失中的爱)-第1张图片-九妖电影

  当年9月20日,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设计的新中国国徽图案公布于世,在第一个国庆节上,首次挂上了天安门。

  

  那时候国庆是万人空巷的大游行,刚得到解放的人们爱国热情高涨,街坊邻里的孩子们一大早就带着小板凳占好位置,等着游行的队伍经过。腰鼓队的狂欢、手里五彩缤纷的花束……场景虽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于老北京人依然历历在目。

  

  六十年代的国庆,那时候虽然少了期待已久的阅兵,但游行依然继续。不少部队军人守在收音机前收听国庆游行的实况广播。

  

  城市农村的大街小巷贴满标语,村口的大喇叭不停地播放着“为人民服务”。当年物质贫乏又政治热情高涨的集体生活中,知青们最舒坦的莫过于吃上一顿难得的饱饭。

  

  七十年代的国庆,是十一一大早半导体收音机里传出的《国际歌》和《东方红》。那时候多才多艺的人儿忙着参加文艺演出,时髦的女同学偷偷尝试着去烫了头发,晚上则约上三五好友去看礼花。而最值得炫耀的就是能弄到一张难得的电影票,去看一场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

  

  八十年代的国庆,是守在电视前看一场迟来的阅兵。1984年,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阅兵上,第一次喊出了“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的口号。

  

  也是从1986年开始,每年国庆节都要在天安门广场进行摆花布景。“花坛”的主题,都是围绕当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而进行设计布置。

  九十年代的国庆,是有条件的居民楼、公园里纷纷挂起了国旗。家里条件好的,是在一边感慨科技的发展,一边给家里新添置一些新奇的电子产品,录音机、小霸王,满满的都是豪气,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越来越好了。

  

  

  20世纪之后的国庆,假期越来越长,虽然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曾有超过100000名的群众参与游行庆祝,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但守在电视机前看阅兵的人越来越少了。街上、商场、景区里满满的都是人。互联网的发达让千里之遥的我们近乎咫尺,也让近在咫尺的我们形同陌路。国庆,慢慢的变成了许多人写在出游行程上的一个“符号”。

  

  

  其实无论在哪个年代,每个记忆都是时代的烙印,都是对祖国发展的最好见证。中国从最初的举步维艰、经济萧条到如今的日益强大、国泰民安,凝聚着太多人的心血与希望。忆国庆,其实更多的是忆起那段艰苦拼搏、与祖国共进退的岁月,祖国强大了,百姓的生活才更美好。

  

  

  

  红色华诞68周年

记忆遗失(记忆遗失中的爱)-第2张图片-九妖电影

  

  祝各位亲国庆中秋佳节幸福快乐,身体健康!

  

标签: 记忆遗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