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途说
英国脱欧以后日子并不好过,原本强劲的金融业遭受重创,Fintech公司们遭遇融资难,70%的小伙伴们准备将总部转移。同时考虑到伦敦、硅谷等地英途带着大家去过很多次了,所以这次金融行业主题考察,我们把目的地选在了神秘的财富之都——瑞士。[考察详情链接]
相比较伦敦、硅谷,瑞士的行事作风更低调内敛,但它却是全球人均财富最高的国家,没有之一。
弹丸之地,不可小觑。
瑞士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有世界公园的美誉。更难得是,苏黎世和日内瓦分别被列为世界上生活品质最高城市的第一和第二名。
事实上,早在现代全球化环境形成之前,国家作为一种竞争力的重要性在瑞士早就凸显出来了。瑞士企业如何在纺织、机械、化工和其他行业成为全球性的领军者?答案就在下面。
又小又穷无愿景,却造就了瑞士的成功
瑞士国家银行前行长让–皮埃尔·罗特说过:正因为小且贫穷,瑞士才获得了成功。
这点跟以色列神似:穷途末路,触底反弹。
瑞士矿产资源匮乏,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地形也不适合农业生产。瑞士国土没有通往海洋的直接通道,与濒海国家相比,瑞士处于劣势;而那些国家在现代早期,利用这个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同时获得帝国主义势力从而攫取了殖民地财富。相反,穿越阿尔卑斯山的运输通道使瑞士在连接南、北欧重要商业区域上处于战略性重要地位。
瑞士的语言、文化、政治和宗教派别一直都呈现一种多元化特征,这种异质性特征随着早期多种异族文化移民的到来而得到巩固。过去许多移民作为政治难民迁居瑞士,利用了瑞士长期保留的中立政策优势。瑞士现有人口的将近1/3是移民或者移民后裔。
瑞士的崛起从无既定目标:没有总体规划,没有文化使命观念,没有瑞士意识形态,也没有强大政府强加的包罗万象的战略,这些逐渐演化成可以获得成功的国家准则。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师事务所(位于瑞士巴塞尔)共同创始人雅克·赫尔佐格认为,瑞士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归因于缺乏愿景:“愿景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同时需要他人指点,这两者与瑞士的企业发展观念都不兼容。”
可以说,思维的自由无限成就了今天的惊世财富。
商业企业,职业道德和水准很高
瑞士人往往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展现出了极高的职业水准。此外,瑞士的教育体系也可圈可点,在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注重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学徒制)。可能最为重要的是,在瑞士,教师待遇很高而且受人尊敬。这一切促成了一个量大、受教育程度高而且稳定的中产阶层队伍的出现,这可能缓和了自由市场社会那种“赢者通吃”的势头。
瑞士企业间鲜有冲突,这有利于促进对劳动者的尊重。生产力、可控力以及可信度的提高得益于企业间的良好关系,这使瑞士企业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竞争力,也对劳资双方的良好关系有利。
由于瑞士国内市场甚小,许多企业早期的国际化促使企业熟练地与外国劳工及文化打交道,尤其是避免了殖民式资源集合的陷阱。努力学习外语,像客人一样谨慎行事,默默融入外国社会,都成了瑞士企业家和商人的长项。这可能也在对外国企业的并购中帮了瑞士企业的忙。
瑞士企业曾经(现在也是)特别擅长将自己的企业文化输入并购过来的外资企业中,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企业本身所应具备的重要的竞争优势。当然,瑞士并购的数量、种类和规模都是令人吃惊的。
政府低调,公民自由度高
瑞士企业表现出一定的帝国主义性质和对外扩张的野心,然而政府部门则倾向于低调。按人头计算,瑞士企业在《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所占的比例最高,是最接近的竞争者荷兰的两倍。再者,瑞士没有殖民地,也没有发动过战争。
瑞士政府的治理结构具备三个原则性特点:较少管制(“少即是好”),联邦制度(行政管理和税收降到最低水平),以及尊重公民权利。
瑞士政府常常表现为最低限要求者,即政府提供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以及司法公平;以此易彼,公民应表现出对政府的忠诚。瑞士私人银行家协会前主席格奥尔格·克赖尔认为,瑞士人压根儿就不想受任何人统治。
第二个重要特点是瑞士的联邦制度。瑞士各州享有高度自治权,比美国各州和加拿大各省还高。
瑞士人相信这种管理模式可以督促各级政府部门自我约束。如果苏黎世征收了过多的赋税,商业贸易会转移到楚格州或者施维茨。如果某处的规划部门不愿批准某家企业的建厂申请,那很可能别处的规划部门会批准它。
第三个因素是公民权利。公民投票形式多样、频率惊人,涵盖各种议题。这些投票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投票的目的不是什么极端结果,而是旨在确认大多数中立人士的力量。
例如,要求延长假期、缩短工时、降低退休年龄甚至减少税收的动议就被大家否决了。有时候,有些改革建议也会获得通过,但前提是要经过三四轮投票,例如女性的投票权问题。可以说这一过程去除了极端主义的危险,使挑战更具合法性,赋予渐进式改革一个美好愿景。
经济史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乔纳森·斯坦伯格指出,瑞士的政治制度“就像一个不倒翁,无论倒向哪一边都会恢复原有的平衡”。
真正的魅力源于创新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4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在全球143个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和可衡量成果评比中,瑞士连续4年稳居榜首。该组织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瑞士经济有很高的创新产出与投入比值,能有效地将创新能力及投入转换成为高水平的创新产出。这其中,研发投入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发工作受到了瑞士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国的研发投入超过欧盟平均水平,人均投入居世界前列,其中逾2/3的研发经费由私营部门承担,相当于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近3%,约160亿瑞士法郎(1瑞士法郎约合6.30元人民币)。良好的科研基础吸引了很多像IBM这样全球知名的大公司。
人才是推动瑞士创新的重要引擎。瑞士特别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其中最出彩的要算它的职业教育。在瑞士人眼里,学历没有技能重要。瑞士有2/3的年轻人15岁时不是坐在教室里全天候学习,而是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过4年的职业培训,年轻人大多拥有一技之长,很容易找到工作。像手表和精密仪器等享誉世界的“瑞士制造”,其生力军就是这些学以致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在瑞士的外来人口中,有相当高比例的移民持有高等教育文凭,他们大多从事信息技术、化学和制药、企业咨询、机械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为瑞士的“创富神话”立下了汗马功劳。
创新是活力和财富的源泉,人才和创新已经成为瑞士成功的基因。在瑞士,最受重视的是人的能力和成绩,而不是其背景和地位。瑞士人充分利用人的智慧,善于在“头脑里做文章”,并不懈地追求卓越,这也是瑞士充满无穷魅力的原因所在。
信息参考: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人民网
相关考察推荐
12月3日-11日,英途瑞士财富管理与区块链创新考察。
景林资产、中信产业基金、中科金财、掌众金融、格上理财、愉悦资本等高管同行,邀请金融、财富管理领域的公司、投资机构高管参加(仅余3位名额)。
了解请加微信:13370129797,或关注“英途”
报名点击“阅读原文”
标签: 机械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