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推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在藏区占绝大多数的婚姻形态也是一夫一妻,但是,在云南、藏区、偏远的农牧区等,至今保留着,走婚、“兄弟共妻”、“姊妹共夫”和父系的“一夫多妻”的古老婚俗。
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种婚姻制度,摩梭人是母系社会,情投意合的男女通过男到女家,维持感情和生养下一代,母性社会中女性当家,因此生下的小孩归母家生养。
《无父无夫的国度》,讲的就是摩梭族,作者周华山博士在书稿面世前,请摩梭人细阅,在书中他说出了一些摩梭人自己想说却难以用文字系统表达的话语,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如“害羞文化”、“女本男末”、“尊时不贬女”、“重女不轻男”等。特别是“害羞文化”的提出,使过去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豁然开朗。摩梭语言里没有处女、贞节、处女膜、失贞、寡妇等概念。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的身体与所谓贞操,就不是从属男人的财产象征,更不会双重标准地建构“男人可以四处留情,女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父权道统。在摩梭文化里,女人的男伴、丈夫、父亲、舅舅以至兄弟,皆无权干预她的感情事。女人感情、财产及对男人没有弱者意识或依赖感。
走婚在摩挲语中叫“色色”,意为“走来走去”,它形象地表现出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男女双方没有婚姻关系,只有在晚上男方会到女方家居住,白天仍在各自家中生活与劳动。
在白天,男女很少单独相处,只有在聚会上以唱歌、跳舞的方式对意中人表达心意。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的话,在白天约好女子后,会在半夜时分到女子的“花楼”(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间,独立于祖母屋即“家屋”外),传统上会骑马前往,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他人不要干扰。然后在天未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以由正门离开。若于天亮之后或女方家长辈起床之后再离开,则会被视为无礼。
走婚的男女,维持关系的要素是感情,一旦发生感情转淡或性格不合,可以随时切断关系,因此自由度较高,在性事方面也是女方占主要地位,女方一旦不再为男方开门,这段走婚关系就宣告结束。男方如果不喜欢女方,也可以选择不去找对方。当然,在道德约束下,不能同时跟两个或多个对象发展情人关系。
孕育了小孩,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避免发生乱伦。
此后,大多不会再更换情人,只是没有婚姻约束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而已。
走婚文化的两个“孤岛”
从地图上看,鲜水河、泸沽湖位于雅砻江上下游。江河孕育文化,藏学家任新建说,《唐书》里记载的东女国范围就在今天川、滇、藏交汇的雅砻江和大渡河的支流大、小金川一带。走婚制度是女性文化的标志,雅砻江流域当年很可能被这样的婚姻制度所主宰。但绵延的走婚文化带最终与东西向的汉藏大通道——川藏线相遇了,大通道的非走婚文化淹没了走婚文化,只剩下两个孤岛:鲜水河、泸沽湖。
著名藏族学者邓廷良认为,走婚其实很纯洁,因为它剔除了现代婚姻中的“原罪”:物质和利益;科考队的发现也具有说服力:无论是走婚的鲜水河还是泸沽湖,有着各种血缘关系的大家庭都很稳定;北京大学著名人类学者蔡华说,没有姻亲的单系(母系)家庭确保了支系的代代繁衍。
许多游客曾经带着空前的“性幻想”来到泸沽湖试图走婚,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因为摩梭人拒绝外来“入侵者”。
2017 年颇受关注的电影《冈波仁齐》,除了动人的磕长头朝圣,还向观众展示了西藏,昌都芒康地区一妻多夫、兄弟共妻的习俗。
不过,由于电影并未点破人物间的这种关系,很多观众都误以为,片中的老人杨培为了照顾他哥哥的孩子、男主角尼玛扎堆,而一生未娶。
事实上,他们与其说是叔侄关系,还不如说老人是尼玛扎堆的多位父亲之一更准确。尼玛扎堆称他为叔叔,只是因为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般称呼共妻兄弟中的老大为爸爸,其余的兄弟为叔叔。
影片中的另一个主角斯朗卓嘎,也嫁给了尼玛扎堆家的三个儿子。
这种独特的婚姻,并非出自电影虚构。《冈仁波齐》虽然是剧情片,但是由素人演员扮演自己,故事均取材于他们的真实生活。
人们常说的“一妻多夫”,在藏区是指“兄弟共妻型”的婚姻家庭,即几个同胞兄弟共娶一个妻子,共同组建一个家庭;所谓“一夫多妻”则是几个同胞姊妹共招一个女婿组建成家庭,这与父系的“一夫多妻”有所不同。以上几种古老的婚姻家庭形态与阶级社会中纳妾的现象或几个陌生男人共用一个女人的现象有着明显的区别。
格荣定珠一家就是一妻多夫的家庭,格荣定珠和兄弟永争只玛,娶了同一个女人--取品。
“我们家是祖传几个兄弟娶一个女人的。”格荣定珠说。家里的分工非常明确:弟弟负责放牧,他负责农田,妻子负责管理家务和内政。一个稳定的大家庭才能富起来;他们有两个孩子,兄弟俩从来没有考虑过哪个孩子是谁的;离婚?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
50岁的白玛朗措是4个兄弟的妻子,她已经是8个孩子的母亲。她被问了一个让她有点难为情的问题:兄弟4个,你最爱谁?她说:4个兄弟我都爱,爱一个不爱另一个不可能。那么,兄弟4个谁最出色?她的回答像外交官一样老练:他们一个比一个出色。
藏区为什么存在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而且延续至今?
这就是滇藏沿线一些藏族村寨令人惊讶的婚姻现实:几个兄弟娶一个女人。当《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大香格里拉”科考队深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浓雾顶村,他们对一妻多夫的婚姻状况感到意外,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谜团被逐渐揭开——土地缺少,人口膨胀,这或许是最适合横断山区峡谷生存的婚姻。
到处是高山峡谷;河谷气温高,适合耕作,山间或山顶是草场,只能放牧。这是中国最特殊的区域之一:半农半牧区,这决定了一个男人对农、牧不能兼顾,一妻多夫家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人正好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如果兄弟中间有人爱上了别的女人,大家就会把他“嫁”出去——这会遭到全村的耻笑,因为他在逃避扶持一个大家庭的责任。
大峡谷的特殊地理造就了一妻多夫,这是节约资源也是创造财富的最好的方式。还有个重要的文化因素——这一带仍然处于川、滇、藏交界的“大香格里拉”女性文化带,有强大的女性文化传统,一妻多夫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亡,它在一些特殊的横断山区顽强地延续下来。
「一妻多夫」一词,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女性占据主导。
事实上,藏区的一妻多夫婚姻与所谓「母系社会残余」毫无关系,反而更体现父权社会的特点,绝大多数都是兄弟共妻,仍然以女方加入男方家庭的形式来缔结婚姻。
一般情况下,家长由最年长的丈夫担任,家庭财产也实行父系继承制。
一夫多妻的内部关系
藏族传统的一妻多夫家庭有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和极个别的父子共妻几种形式。但在康区最主要、最普遍、占绝大多数的为兄弟共妻。
康区藏族的婚姻既有娶妻婚,也有入婚。但一妻多夫家庭均为娶妻婚,尚未发现有几兄弟入住女方家的情况。其婚礼习俗与一夫一妻的娶妻婚相同。由于多夫,在提亲时,有的要明确说明是几兄弟娶妻,也有的不说明。举行婚礼时,较多的是一人为代表参加婚礼,这种情况大多是长兄为代表娶妻,以后弟弟们逐渐长大后,与妻子发生性关系,从名誉上丈夫变成事实上的丈夫,完成共夫家庭。当然也有少数的例外,代表者不一定长兄。结婚时究竟采取哪一种方式,主要视其具体情况而定,如兄弟的多少,年龄大小的差异程度,与新娘年龄差距,等等...
孩子叫谁爸爸?
一妻多夫家庭子女对父亲的关系,从称谓可见一斑。一种是称大哥为爸爸,其余为叔叔。如果大哥去世,则可称二哥为爸爸。另一种则不加区别,几个丈夫均被一概称作爸爸,这两种不同的称呼方法,有时还共存于同一村庄。不同的称呼方法仅仅是一种习惯,并不意味着子女真正是谁的。在昌都调查过的几户家庭的父亲们,没有设想过子女中谁是自己的,谁是其他人(哥哥或弟弟)的,反正这个家庭的子女,均是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反之子女也一样,对父亲们也一视同仁,也不知真正的生身父亲是谁。子女的所属,从家庭的角度看待的,而不是强调个人。这种习惯也有利于家庭的和睦。
家庭地位和分工
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人说较高,有人说较低。从昌都调查的情况看,在家庭中妻子处于一种自然的、正常的地位、既没有明显的男尊女卑,也没有女尊男卑之类的文化习俗。但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却有大致的分工。在一妻多夫家庭,几个丈夫在务农、放牧或经商等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有一定的侧重,但不严格。不同的家庭根据各自的特点,既有临时的分工,也有长期的侧重。
如芒康县嘎妥镇的土登央培家就较典型。家长土登央培主管家庭经济及家务安排等,妻子玉罗主要做家务事、做饭、带孙女。三个儿子娶仁青曲珍为妻。大儿子主要做生意,二儿子主要干重农活,三儿子搞长、短途运输,仁青曲珍主要做一些轻的农活。根据各自的特点,有大体的划分。这是生产经营活动较复杂多样的家庭,工种多,分工也较细。而其他主要经营农牧业的家庭则没这么复杂。大体还是妻子干家务活,带小孩子和做较轻的农牧活,而丈夫们主要是干较重的农牧活及出售农牧产品等对外经济活动,其分工的基础主要是根据年龄和性别特点进行的,并不特别歧视妻子,妻子也没有特别权力。
关于夫妻同房
以前的资料记载一般是丈夫在门口放置一个信物表示,其他丈夫就会自然回避。
在昌都调查,则有一种新的方法。有的家庭,丈夫们之间有一种默契,并不需要任何明显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兄弟中谁与妻子同房,如睡觉时兄弟不在,去了妻子房中或睡觉后兄弟离去等。因每天在一起生活,从一些细微的举动既可知晓,于是其他的丈夫自觉回避。
在一些具体的生活方面,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总会有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像某些制度那样规范,整齐划一。
贡觉县丁卡村的松那讲,她与四兄弟结婚,婚后老人对她讲,对几兄弟要平等相待,搞好团结。因此对多夫的妻子来说,也把这一点看得很重要。搞好团结,除日常生活方面外,与一夫一妻家庭不同之处就是要处理好与丈夫们的性关系。
夫妻关系的处理
多夫家庭的夫妻关系也有特点,女人在婚后会有长者告戒对丈夫们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某一人。在昌都,对多夫家庭的妻子,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评价标准,如果能搞好几兄弟的团结又孝顺父母,一家和睦相处,则认为很贤惠,受到舆论的称赞。反之,如果弟兄婚后闹着要分家,则说妻子偏心,会受到舆论的指责。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大家都知晓。
丁青县丁青村的阿巴与卢呻两兄弟结婚,她自己讲,两兄弟都不错,哥哥老实忠厚,对人好,弟弟年轻伶俐,相对而言她较喜欢弟弟,但在日常生活中对两兄弟一样对待,在性生活上也不偏心,尽量满足,两兄弟对她也很好,身体不舒服时很体谅。
如上所述,一妻多夫家庭的丈夫们对家中子女,在所调查的家庭中,丈夫们并没有刻意弄清谁是自己的子女,谁是兄长(或弟弟)的子女。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弄清这一点并不重要。而社会上对多夫家庭的子女的看法也是“以家为单位的,外人称其子女也是某家的子女,而不是称某人的子女”。换言之,如果一种文化特别强调男子本人的世系传承的话,单这一点就会使多夫家庭难以存续。
“无论走婚还是一妻多夫,都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内部循环和平衡。它们维系了一个大家庭,避免了建房、分地,而且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考察队领队单之蔷说,“尽管在中国内地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度,但横断山区部分藏族群众世代相袭的走婚和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也得到应有尊重。当地政府没有计划要‘拆散’这些家庭。”
也有及其少偏远落后地区,有着“一夫多妻”的制度,听闻过几处,但考虑到数据地点的真实性。且这些所谓的“三妻四妾”,很多都是十二三岁未成年就当妈妈了,其中污秽可想而知,小编实在无心做太多细节描述。
这些特殊的婚姻文化,固然可以吸引视线,但如果只是抱着这种猎奇的心理去审视,能给人一种震撼,但这种震撼是短暂的,它更多的来自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惊奇和关注,而非感染和共鸣。
标签: 大渡河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