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柏林当地时间2月23日,中国青年导演胡波的作品《大象席地而坐》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论坛单元)。
这则好消息里带着一丝沉重,让人高兴不起来,只剩一声叹息。
导演胡波,倒在了黎明之前的黑夜里。
去年的10月12日,年仅29岁的他,在北京东五环一幢住宅楼的楼梯间里,用一根绳子告别了这个世界。
到柏林替胡波领奖的是他妈妈。
胡波的妈妈表示,能来到柏林电影节既高兴又悲伤,因为儿子为了这部“大象”失去了生命。简短的发言后,她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还记得在去年10月,胡波自缢身亡的噩耗传开不久后,他早前描述自己经济窘迫、感情受挫、精神危机的微博被广泛传播开来。
当时,有媒体做了一个“青年导演胡波之死”独家调查策划,在这篇稿子里我们可以看到,胡波的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揭不开锅的穷困潦倒。
除了导演身份之外,胡波的另一个身份是作家,曾在文艺期刊和 “ONE” 上发表多篇作品。据胡波的朋友估计,胡波每个月零零散散的稿费也接近一万元。
他的痛苦和沮丧,也许更多的来自与制片方的僵持和冲突。
因为坚持要保留3小时50分钟的剪辑版本,胡波甚至被剥夺导演署名权。
他在微博发泄过不满情绪:电影是什么?电影就是------屈辱、绝望、无力,并使人像笑话一样。
但诚如“青年导演胡波之死”这篇策划稿里所言:与其说这是胡波与冬春影业之间的矛盾,不如说,这是一个青年导演,与目前的制片体制发生的矛盾。
与其说这是胡波与冬春之间的矛盾,或许说,这是一个青年导演,与目前的制片体制发生的矛盾。事实上,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制作公司负责经费以及制作成本,承担更高的风险,也因此,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决定权。甚至不乏已经成名的大导演都遇到“没有剪辑权”的例子,比如《长城》的剪辑权就不在张艺谋手上,为了保留秦腔的场面,他几乎已经要和美国方面闹僵。至于缺钱缺资源的青年导演,更不待言。
导演胡波的悲剧命运中折射出来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不幸,也是当下整个艺术片境遇的不幸。
在中国,这些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想拍纯粹的艺术片,找投资,很难。
出名之前,就更难。
当下中国的影视行业,看起来一片繁荣,惊掉下巴的天价明星片酬,不断刷新各种纪录的票房数字,让我们误以为,这是一个慷慨的、容易赚钱的、遍地黄金的行业,而往往忽视了,那些从来没上过各类榜单、也没有在票房上溅起多大水花的艺术电影。
随便举几个去年的例子。
段奕宏东京电影节封帝之作《暴雪将至》,豆瓣评分7.0,阵容不仅有段奕宏,还有江一燕,类型上也不是那么个人向的作者电影,最后的票房定格在了2700万元。
斩获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金马奖最佳影片,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嘉年华》,豆瓣评分8.3,电影上映之时正好赶上在网上讨论沸腾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与影片的主题超级贴合,结果并不能促使人们走进影院,最终票房2216万元。
获得金马奖4项提名并将金马影帝和最佳原著剧本收入囊中的《老兽》,境遇就更惨了,首日排片只有2%,最终票房只有前两部的零头,206万元。
张艾嘉自导自演、田壮壮吴彦姝倾情加盟,在金马奖上获得7项提名的《相爱相亲》,豆瓣评分8.5,被不少媒体人列为年度十佳,最终票房只有可怜的1825万元。
对,这四部获得了国内外正宗电影奖项认可、豆瓣评分均分接近8分、受到媒体一致好评的电影,加起来的总票房,还不抵一个相声演员转行当导演、评分4.9的处女作《祖宗十九代》,尽管它是春节档的垫底之作。
当春节档票房又创历史新高、媒体迫不及待喜大普奔的时候,柏林电影节那边的获奖喜讯,看上去并非锦上添花,反倒像是一记嘲讽:看呀,这个全球银幕块数最多的地方,这个全世界电影的第二大票仓,竟然容不下一位本土的个性导演和一部艺术电影。
胡波的命运结局是偶然,但他的境遇是很多导演都遭受过的必然。
《老兽》的导演在采访中说,想为电影找一个二三十万的投资都很难,最穷的时候,手里只剩下两块钱,地铁都坐不起。
《性谎言录像带》是史蒂文·索德伯格26岁拍的,那我也想拍出一部长片,电影的力量比言语要大。但创作过程一直很焦虑,想找二三十万的投资也很难,后来我都把信用卡刷爆了,到现在我的银行信誉都不太好。最惨的时候,我那时候住在北京天通苑,我就和朋友四处打听,想要买下二手三轮车去搭客。我辞了工作,因为觉得工作干扰创作。直到有一天,手里剩下两块钱了。我那天约了个朋友,因为想着还得坐地铁回天通苑,就得走路去赴约,结果迟到了很久。他听我这么说,哭了,说你不能这样,你得改变一下你的状态。
综合票房206万元的《老兽》并不能让导演发财,但至少获了奖后,投资应该会稍微好找一点。
与艺术片捉襟见肘的窘境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商业片的挥金如土的大手笔。
春节档“四大金刚”中口碑票房双双垫底的《西游记女儿国》,号称投资5.5亿元,特效一般剧情没有,全网宣传花了大力气的造型是这样↓
可偏偏,资本对这样的商业电影,就是趋之若鹜、穷追不舍。
影视行业也和社会现状保持一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穷的艺术片饿死,富的商业片撑死。
在柏林电影节举办期间,还传来了一则不幸的消息。
2013年柏林电影节影帝、波黑人Nazif Mujic去世,终年48岁。
非科班出身的Mujic,凭借丹尼斯·塔诺维奇执导的《渺生一页》摘得柏林影帝,在电影里,他真实出演了一位波黑内战后的拣铁人,电影里的他展现当地底层家庭生活。
现实生活中,他曾向德国申请过避难,得到了柏林电影节的支持,不过避难申请最终被拒,Mujic还是被遣送回了波斯尼亚,回到当地底层家庭生活的他很快陷入贫困之中,一度把柏林的银熊奖杯卖了4000欧元以养家糊口,如今在贫困中去世。
噩耗传来,习惯了娱乐圈纸醉金迷的网友表示震惊:影帝竟然会贫困?!可惜没在中国……
“影帝都是有钱的”误解,比“拍电影都是赚钱的”误解更有趣。
可能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大概把这些名头和百花奖影帝冯绍峰、百花奖最佳男配李易峰、百花奖最佳女配Angelababy、休斯顿影后杨幂划上了等号。
说个不恰当的类比。
有的演员,像艺术片,有演技,没市场;有的明星,是商业片,有市场,没演技。
Mujic若在中国,就算不拿柏林影帝,也不会贫穷致死,但拿了,不见得多么大富大贵。
金马封帝的涂们,收入永远追不上没啥演技的小鲜肉们。
这是赤裸又一时难以改变的现实:再艺术的电影,投资方也很难放弃对市场和票房的考虑;再优秀的演员,市场也会通过粉丝和人气考量ta的商业价值。
吊诡的是,对认真诠释角色的演员和热爱电影的年轻导演们,电影节或许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只有能力被肯定之后,他们下一部作品才有机会拿到多一些的投资;但对有商业价值的明星们来说,他们又不担心做一枚人气爱豆,于是想要通过各种奖项为自己的演技正名,而有些电影节为了博关注,也愿意用奖项做交易。
当电影节和资本一样,以迎合和讨好的姿态向市场屈膝时,严肃电影人和艺术片的生存境况就会更加严酷。
叔还记得,当时在平遥国际影展的喜悦与享受:没有闹哄哄的毯星,没有借平台宣传的剧组,没有乱七八糟的赞助商和广告,平遥电影展还给了影迷和业内一个最纯粹的“电影节”。
但是可惜,这些国产片的希望,你又暂时在院线里看不到→这些你暂时看不到的国产电影,才是国产片的希望
电影节只是一个出口,文艺片投资环境的改善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
不然,单单靠电影票房和银幕块数就自诩电影工业大国,和土豪买买买式的海外狂购一样,容易被人看不起。
标签: 铁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