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元炳(沙元炳 汪)

电影91 4 0

沙元炳(沙元炳 汪)-第1张图片-九妖电影  姓名:沙元炳  职业:教育家,实业家,诗人,学者  国籍:清,中华民国
基础介绍

沙元炳(1864-1927)字健庵,晚年别号䃣髯。生于如皋一个书香仕宦之家,诗人。近代如皋地方贤达。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后升翰林院编修。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如水利、慈善等,协助创办如皋公立医院。兴办实业,如:广丰制腿公司、广丰榨油公司、广丰德中药号等。创办如皋多所学校,如: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中学堂、乙种商业学校等。主纂《如皋县志》。有《志颐堂诗文集》18卷存世,其中有诗800余首。

目录

基本资料人物生平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文学创作起居之处挚交好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沙元炳

别名:字健庵,号䃣髯

国籍:清,***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如皋

出生日期:1864年

逝世日期:1927年1月29日

职业:教育家、实业家、诗人、学者

主要成就:教育救国、实业救国

代表作品:《志颐堂诗文集》、《如皋县志》

人物生平

沙元炳(1864年-1927年),字健庵,生于如皋一个世代书香仕宦之家。

1891年乡试中举。1892年会试取为贡士,1894年殿试取进士。深得帝师翁同龢的赏识,经翁推荐,入庶馆深造,授翰林院编修。

正当他准备一展抱负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戊戌***”。他以双亲年高为由,辞官回乡,改书斋“四印堂”为“志颐堂”。

光绪三十年(1904),沙元炳被推为如皋县商务分会会长。

1911年武昌首义,如皋积极响应,沙元炳立即出资3万银元购买武器,招募新军,维持地方治安,被公推为如皋县第一任民政长。

1913年沙元炳当选为江苏省参议会议长。不久沙元炳以“自审病躯万万不足以任事”为由辞职,他认为“天下之患,莫大于任事者仅居其名而无事事之实”,而“议会者,固吾江南北六十县之人所托以表示其意思者也;议长者,又国会百数十君所认为首事者也”,他不愿因为自己耽误了大事,托病辞归。

1914年沙元炳任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

191

教育救国

他认为救国必须振兴教育,培养具有“事事之实”的专门人才。为此,他决心从兴办师范学堂入手,首先解决师资问题。其时适逢清廷废举、兴学校。他同张藩等筹划创办如皋师范学堂,还邀请张謇等到如皋商讨有关事宜。经他四处奔走,延聘教师,筹措经费,勘探校址,规划校舍,1902年9月,如皋师范学堂正式开学授课。如皋师范学堂是全国公立师范学堂中最早创办的一所。此后他还创办了如皋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如皋私立乙种商业学校等。

光绪二十六年,清帝国已风雨飘摇。浩淼的长江出海口北岸“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横空出世。这就是以“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为宗旨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地方公办的现代中等师范学校,这也是沙元炳一生的经典之作。

为了这个师范学堂,沙元炳不仅亲自赴南通登门请教张謇,还把张謇请到如皋来现场指导。勘定校址,筹措经费,规划校舍,延聘教席。他自己先拿出5000银元解决燃眉之急,从福建、直隶、浙江、安徽

实业救国

他致力于兴办实业,造福桑梓。作为一名维新派,主张“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

沙元炳与南通张謇同科,而且意气相投。时值戊戌***,国事日非,二人都无意仕途,张謇因守孝在家,创办学校和实业;沙元炳亦辞官归里,致力教育和实业。二人不仅是同道好友,也是亲密战友,南北呼应,并驾齐驱,造福江海大地。

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他追随张謇创办实业。他向南通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新生面粉厂、资生铁厂投资;还向上海的长江大达轮船公司、通扬内河轮船公司以及沿海各垦牧公司投资。在如皋,他于1895年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聘请兰溪师傅来如皋主持腌腊加工,宣统二年(1910)“南洋劝业会”,如皋广丰火腿获“优异荣誉奖”;1914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如皋广丰火腿获“金奖”,今天如皋火腿与金华火腿、宣威火腿并称全国“三大名腿”,远销美洲,沙先生的贡献是不能忘记的。

1918年如皋第一个火

文学创作

《如皋县志》是沙元炳对家乡如皋的又一巨大贡献。据文献记载,《如皋县志》问世于1464年(明天顺八年),历经明、清、民国,共11次大修。其中,明朝志5部、清朝志5部、民国志1部,而以1915年开始纂修的民国县志尤为详备。

1914年,沙元炳带头上书县长大人,在《请设志书局启》一文中,陈述了修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沙元炳认为“县之有志,上以备国史之要删,下以系一邦之风教,而于国家变乱之后,政体改革之时,考献征文,关系尤亟”。沙元炳主纂《如皋县志》期间,召集士绅名流、知名学者,夜以继日地研究修志事宜,并拿出家藏明万历清乾隆诸志以及乡贤著述200余种用于修志。《如皋县志》倾注了沙元炳的全部心血。经过18年之久,历经战事变乱,主纂沙元炳终因积劳成疾,壮志未酬,于1926年2月18日含恨离世。

沙元炳去世后,金鉽、陈其嘉等人不负重托,在兵火战乱中不忘整理志稿,经多方筹款,《如皋县志》1-5卷终于在1939年分

起居之处

“颐园”在如皋是一个亲切而温暖的名字。跨进如城北门广福路望月桥畔的“颐园”,眉宇俊朗、目光炯炯的沙元炳塑像迎面矗立,这里就是“沙家河塘”旧址,当年先生就在这里生活起居,周围一湾碧水似乎还流淌着沙家花园飘过来的悠悠花香。

挚交好友

沙元炳与张謇的出身不同,一个出自书香门第,一个起自田舍小户。但两个人经过各自的不懈努力,沿着科举的台阶不断攀登,同时金榜题名,一个进士及第,一个大魁天下。他们都进入了当时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翰林院,一个被授修撰,一个受任编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们一起辞别朝堂,开始了共同合作的创业之路。

沙元炳,父亲沙宝臣(字瀛仙),母亲孙濂贞,博学多才,教子甚严。沙元炳自幼好学,手不释卷。光绪七年(1881)院试录为附生,光绪十七年(1891)乡试中举。沙元炳与张謇相识,是“执徐之岁,邂逅京师”。“执徐之岁”即为辰年,亦即光绪十八年(1892),他们都参加了这一年的会试,于是“邂逅京师”,结果沙元炳中式贡士,而张謇名落孙山“乃弃其试具”。

光绪二十年(1894),两人“再就公车,遂同庭试”,经殿试,沙元炳择为庶吉士,而张謇则成了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七月八日,沙元炳返乡;而张謇这个六品京官则卷入了帝后党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