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遵义会议》即将上映,有幸提前观看了影片,片长只有1小时37分钟!影片不可能只拍一个会议,那么诸多前因后果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如何表现?这样一个耳熟能详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该如何拍才有新意和启迪?可喜的是,影片加以精心提炼,既有史诗般的宏伟气势,也有细节的精致动人,更重要的是,拍出了时代感和画龙点睛的新意!
遵义会议距今已81周年,虽然在党史、军史的功绩早有定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笔者却认为应该在更大的历史视野中审视这次会议。中国披荆斩棘发展到今天再回首,可以说这次会议就是大转折,是中华民族重拾精神、道路自信,确立中国梦的起点。
1840年以来的近、当代史,就是中华民族不断寻求自由和解放的历史。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一下子把国人的自信自尊打得无影无踪。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洪秀全搞了个中西混搭的“拜上帝教”来招兵买马,清朝的洋务运动也是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孙中山的“兴中会”,都有西方势力在插手。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军阀混战,无论哪个集团你都会发现有洋顾问的存在。西方列强都在中国寻找自己的代理人,前苏联也同样如此。苏共既帮助孙中山建立了黄埔军校,也派出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帮助组建中国共产党。
一言以蔽之,当时的中国挟洋自重成风,民族自信心一败涂地。
孙中山逝世后,本来联俄的国民党,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又转而投靠了英美势力和江浙财阀,甘心沦为西方附庸。
周恩来、博古、李德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也没有例外,共产国际牢牢控制着领导权。前苏联以城市为中心取得的辉煌胜利,被许多吃过洋面包的中共领导人奉为圣经铁律,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更是机械地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研究中国的实际,毫无自身民族利益的主见。
洞若观火、忧心忡忡的毛泽东
电影《遵义会议》反映的是历史如何选择了毛泽东,选择了毛泽东就是选择了走中国自己的道路。那么,毛泽东走自己道路的想法是如何形成的?
农民出身的毛泽东,目光始终没有脱离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情,一直在做着中国社会的调查。在别人纷纷留洋向西方寻求出路的大潮中,他留下来搞调查研究,寻找中国革命的出路。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就利用假期徒步游学,走遍湖南大地。18岁时,还曾去江苏南京沿着旧城墙走了一圈。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时,他走遍京津大地。总之,他一边学习外来文化,一边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着中国社会。在他早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献中,都可以发现这些文章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他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在调查研究和一系列血的教训中得出来的!特别在“4·12”等大屠杀共产党人血流成河的惨痛经历中,更坚定了他的信念。因此,他毅然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具体实践。三湾改编他创建了新型的人民军队,为创立革命根据地打下了武装基础。在别的中共领导人热衷攻打大城市、在城市搞武装暴动的同时,他稳扎稳打建立了中央苏区,为后来无法在上海立足的中共中央提供了落脚之地。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博古
即便毛泽东一手创建了中央苏区,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当选苏维埃政府主席,但在“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为代表的博古(秦邦宪)等人来到苏区后,他还是被一片媚苏心理的领导层边缘化剥夺了主要领导权。此时,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毛泽东一打胜仗后就被排挤。因为吃了洋面包的领导们认为毛泽东打仗行,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山沟沟里的马列主义”,不是正统马列主义。恐苏、媚苏、崇苏病的盛行,导致李德这样一个所谓共产国际半调子军事顾问成为凌驾于中共中央之上的“太上皇”。毛泽东打了胜仗,苏区暂时安全,“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成员们就开始大搞肃反、铲除异己,凡是与他们意见不同或者是毛的追随者就被打压,甚至枪杀,影片中秋紫烟的故事就是缩影。他们机械地听从共产国际的遥控指挥,成为附庸。蒋介石进逼围剿,就又把毛请出来打仗化解安全危机。李德来到苏区后,他们干脆一脚踢开毛泽东,认为洋顾问可以包办一切……
电影《遵义会议》就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准备撤离苏区展开,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两条主线交织。一条是领导层走何路线的斗争,一条是方云宵和秋紫烟两位普通红军干部的命运和爱情。领导层从唯洋顾问是从,到长征路上湘江战役一系列的失败而对“洋教条”产生怀疑,“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张闻天、王稼祥率先反思,毛泽东一边研究军情一边把握时机做相关领导人的工作,到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进行提议、讨论,再到遵义会议最终确定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而进行的激烈交锋,步步递进,脉络清晰。方云宵和秋紫烟的遭遇做为领导层路线斗争的折射,相互映衬。既有历史纪实片的风格,也有故事片的生动。
关注美美影城,了解最新电影资讯。
标签: 遵义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