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跨年晚会如期而至,然而在热闹的歌舞盛宴背后,观众们却难掩对节目质量的失望。今年,各大卫视的跨年晚会虽然依旧星光熠熠,却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假唱现象屡屡被指出,部分艺人的表现也令人堪忧。作为一名媒体观察者,我细致观看了各个晚会,试图为大家呈现一份全面的点评和分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聚焦于假唱、艺人表现不佳及其对观众体验的影响,带您一同回顾这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筵。
假唱问题成为了今年跨年晚会的热议话题。很多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忍不住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指责部分艺人在台上假唱的现象。引发热议的案例之一是芒果卫视的陈哲远和程潇,两人在表演《迷迭香》时由于舞蹈过于投入,竟然忘记了麦克风,导致观众看到表演时其声音并未及时同步,造成了这场“大型社死”场面。网友们对于假唱的质疑声再度此起彼伏,让人不禁思考:艺人们是否在真正尊重观众的音响体验?
此外,艺人表现不佳的问题同样突出。虽然跨年晚会为不少歌手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但有些人却未能把握住这个机会。例如,王一博在演唱《我在》时,因吊威亚的特技过于复杂,导致麦克风未能靠近嘴边,音声不清晰也引发了观众的质疑。而受众对黄圣依的表现同样心中不悦,虽然她尝试了新曲子《骑士精神》,但由于音量控制不当和场面尴尬,与其他表现强势的歌手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尴尬不仅影响了观看体验,同时也让观众对晚会的整体质量产生了质疑。
在我观看的过程中,有时感觉跨年晚会如同一场大规模的“音量大战”,许多艺人忙于博取目光,而不是专注于音乐本身。譬如,任嘉伦在浙江卫视的演出,因为英文rap部分的“尴尬”而饱受网友吐槽,而王源在演唱时虽全开麦,却遭到“跑调”的批评。即便如此,仍有策划者将这些非专业歌手推到台前,而专业歌手却只能屈从于合唱的形式,难以实现个人价值。
今年也不是完全没有亮点。林忆莲的演出表现相对优秀,她的连续演唱让许多观众耳目一新,展现了强大的舞台驾驭能力。此外,周深在与齐豫合作的《欢颜》中,则展现了他逐渐提升的个人实力。尽管如此,我依然不禁想问:在这场为视听享受而设的盛宴中,其他艺人为什么不努力争取表现自己而仅仅“混场”?
极尽美丽的舞台故作繁华,但若没有扎实的演唱基础与舞台见识,终究也是空中楼阁。尤其是当观众们在社交上对于“假唱”和“难听”的话题持续发酵时,跨年晚会似乎正在丧失原有的吸引力。这样的局面带来了巨大的反响:良好的演出需要不拘一格的舞台与个性的展示,而不是令观众失望的套路模式。
跨年晚会本身的魅力在于为观众提供美好的回忆和共鸣,但这一年中,许多主持人与艺人们却似乎显得有所松懈,他们对于舞台和音乐的态度值得商榷。晚会不足的表现归根究底是对创作和表演的“游戏化”思维所致,观众心中难以抚平的失落感在于,未能看到优秀作品的诞生。
回望这一年的综艺舞台,其实可以借鉴不少成功案例。比如《歌手2024》的真唱形式,以及《披荆斩棘4》的互动表演等,都是为跨年晚会增添新鲜元素的不错选择。未来的跨年晚会应当在演出质量与艺人表现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才能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每一年的到来,而不是糟糕的回忆与热搜话题。希望明年,我们能在跨年舞台上看到更多精彩的表现,而非廉价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