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再次失联,请热爱历史的朋友们长按下方二维码三秒,识别后可加历史君为微信好友,朋友圈文章更有种、有趣、有料。
都梁的小说《亮剑》中,李云龙在文革中成为军内造反派的目标。在准备打倒李云龙之前,有心人扒了一下李云龙的老底,他出身红四方面军,长征时又曾被划入林彪的红1军团,抗日战争时属刘伯承、邓小平115师,解放战争时又被借给了陈毅、粟裕的三野,关系复杂,尤其是他能与如日中天的林彪拉上关系,令造反派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在林办不置可否后,才将李云龙打倒,可见军内山头之威力。
十大元帅的评定是充分考虑山头平衡的结果
中国政治术语里面,有一个“山头主义”的词。“山头”是根据地的俗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的,这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颇有相似之处,其间分化组合,关系非常复杂。归纳起来便是以宗派为出发点的思想和行为,突出表现为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
“山头主义”的表述可以追溯到延安整风时期。由于它是从党和军队所处的分散的农村根据地的一个个“山头”中自然产生的,故得名为山头主义。
中共军内山头肇始于红军时期的三大方面军。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奠定了红一方面的基础,由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中共中央的进驻,红一方面又被称为中央红军,根据地被称为中央苏区,以及后来的毛泽东崛起,使红一方面军成为中共军内山头的主流与嫡系。
在红一方面军内部,由于其先后汇聚了数只起义军,又能细分为几个小的山头。从秋收起义而来,融合了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军后建立的红四军,是嫡系中的嫡系。以红四军核心,融合黄公略、陈毅红三军,罗炳辉、谭震林闽西红十二军组成红一军团,林彪先后出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战,可见毛泽东对其的信任。彭德怀1928年11月率红五军两个纵队上井冈山,后以红五军为基础组成红三军团,彭德怀任军团长。邓小平领导的白色起义创建了红七、红八两个军,由于作战不利后缩编为红七军,于1931年7月转移到中央苏区编入彭德怀红三军团,邓小平转入政府工作担任瑞金县委书记。
红二方面军起源于贺龙领导的桑植起义,也建立了一个红四军。1930年7月,贺龙率部东进,在洪湖与周逸群创建的红六军会合,合编为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成为红二方面主力、嫡系。直到1936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才与肖克、王震的红六军团、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起源于黄麻起义,当然最初建立的仍然是红四军。随着中央迭次派遣干部进入鄂豫皖苏区,最初领导起义创建红军的徐子清、舒传贤等人或战死,或因资历不够退居二线。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军时,外来的徐向前、陈昌浩担任了总指挥、政委,地位显赫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张国焘掌控苏区党政军大权。红四方面军1932年离开鄂豫皖后,留下来的徐海东红二十五军独自完成长征到达陕北。
除了以上三大山头外,尚有刘志丹、阎红彦、高岗等领导的陕北红军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后与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合边为红十五军团,编入红方面军。在海南,有冯白驹领导的琼崖纵队,一直坚持到海南岛解放。
红军会师陕北后,尽管三大方面军均元气大伤,却也有强弱之别,四方面军一枝独秀,人员比其他两方面军相加还多一倍以上。为了打通国际大通道,“兵强马壮”的四方面军主力出征河西,几乎全军覆没,同样元气大伤。由于张国焘的问题,四方面军的干部受到整肃。
抗战时期,三大方面军分别改变为八路军三个师,却并非一个方面军单独改变为一个师,开始了第一次掺沙子。陕北红军被拆分,分别加入三个师。115师以红一方面军为主编成,林彪当仁不让担任师长。120师以红二方面军为主编成,两大军团长贺龙、肖克分任正副师长。129师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编成,师长政委由红一方面军的刘伯承、邓小平担任。红军长征后遗留的游击队改变为新四军,中共军内又一个大的山头产生。
解放战争中,以三个师及新四军、陕北留守部队及其创建的根据地形成了解方面军的五大战略集团。115师聂荣臻晋察冀根据地发展而来的华北解放军,129师晋冀鲁豫根据地发展而来的第二野战军,陕北留守部队发展而来的第一野战军,从华北各根据地尤其是山东、冀东、冀热辽等地抽调进入东北发展而来的第四野战军,新四军及八路军山东部队组成的第三野战军。除一野、二野组成相对单纯外,其他三支部队内部都来源复杂,尤其是四野。华北一兵团是由129师留守部队组成,后编为十八兵团,解放山西后经陕南入川归建二野,李井泉曾任兵团司令,胡耀邦曾任政治部主任。三野内部出自八路军的山东兵团与新四军的苏北兵团多有摩擦。
1949年后,华野兼华北局、华北军区、三野兼华东局、华北军区、四野兼华南局、华南军区、二野兼西南局、西南军区、一野兼西北局、西北军区、四野留守部队兼东北局、东北军区,六分天下。1952年底五马进京,调各大区领导人高岗、饶漱石、邓小平等人进京,后又取消大区中央局,大军区六分为九进行削藩。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央从各大军区抽调建制军入朝轮战,战后部分部队常驻朝鲜。一些入朝部队回国后回归原驻地,部分部队却跨区域、军区移驻他乡。比如一野第一军原驻青海,1958年回国后移驻河南开封,划入武汉军区。此后在军队整编的基础上,跨军区调动成为常态,文革中毛泽东为了掌控军队,同时也显示军队仍在掌控中,还曾对调各大军区司令员。
邓小平时期,数次裁军,以及老将们或过去,或不问世事,军中老的山头不复存在。现存的十八个集团军,大多也是多次换防,离最初的驻防地、大军区十万八千里。一野第一军1975年与南京军区二十军换防浙江湖州。二野十二军1954年朝鲜回国驻防浙江金华,1978年移驻徐州;十三军1968年从云南移驻重庆,接收五十四军营区;十六军1958年朝鲜回国划归沈阳军区,驻长春。三野二十军1975年移驻河南开封,二十一军移驻宝鸡,二十七军驻太原。四野三十八军移驻保定,四十二军移驻惠州,四十七军移驻临潼,五十四军移驻新乡。仅十四军、三十九军、四十一军、四十二军、六十五军长期驻防。
尊敬的读者,《精英读书》是中国高端精英读物,在转型时代的中国,洞察,见解,提供顶尖阅读。更多精彩,欢迎免费关注。
标签: 两个小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