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仁(1918——2001),***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家,党和国家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卓越的领导人。1918年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回族,青年时代他追求进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37年,加入***。任中共兰州回民特别支部宣传委员。1941年,杨静仁到达延安,入陕北公学民族部学习,并担任第一班党支部***。同年8月,中央派他到回民骑兵团任党代表和团政委。他同其他回族***员一起,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将这支部队锻炼成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45—1949年间,杨静仁历任陇东外情组副组长、中共西北局统战部民族科科长、机关游击队队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
目录
基本资料人物生平个人生活人物逝世人物评价后世纪念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静仁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出生地:兰州
出生日期:1918年
逝世日期:2001年10月19日
职业:共产主义战士,***家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党派:***
性别:男
人物生平
杨静仁同志,回族,1918年9月17日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一个清贫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家庭,先后就读于兰州市孝友街第四小学和甘肃省立第一中学。他青年时代就追求进步,在进步人士特别是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37年秋,杨静仁同志加入了***,任中共兰州回民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在中共甘肃工委的领导下,他利用伊斯兰教学会和回民教育促进会,在回民中开展抗日、民主的宣传教育活动。
1939年***发动***高潮后,杨静仁受到***特务的严密监视。在此情况下,中共甘肃工委决定他尽快撤离甘肃去延安。
1941年3月,杨静仁到达延安,由中央组织部介绍到陕北公学民族部学习,并担任第一班党支部***。在校期间,杨静仁如饥似渴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同志的著作。
1941年7月,宁夏西海固地区230多名回族农民为反抗***残暴统治,投奔到陕甘宁边区,被改编为边区联防司令部抗日回
个人生活
杨静仁是位很慈爱的老者,尤其喜欢孩子,但他家里的人,包括妻子都有些“怕”他。妻子吕琳说,自己和孩子们做什么事都会想,这符不符合他的原则。
杨静仁的一个儿子杨华山大学毕业后,根据父亲的意思到西藏工作。他干得很出色,组织上想提拔他当处长。但杨静仁对原西藏自治区区委***伍精华说:“不要提他。”他认为别人当处长是靠本事,而自己的儿子当处长是因为他的关系。因此,尽管他的4个孩子都是中***员,大学生,而且工作出色,都没有被提拔。
人物逝世
2001年10月19日7时38分,***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家,党和国家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卓越的领导人,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杨静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2001年10月22日,杨静仁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八宝山***公墓礼堂庄严肃穆,“沉痛悼念杨静仁同志”的横幅下悬挂着杨静仁同志的遗像。杨静仁同志的遗体安放在鲜花翠柏丛中,上面覆盖着***党旗。当天上午9时,在低回的哀乐声中,李瑞环、***、李岚清、吴仪、铁木尔·达瓦买提、王兆国、阿沛·阿旺晋美、任建新、宋健、钱正英、赵南起、白立忱、经叔平和马文瑞、杨白冰、王汉斌、陈慕华、孙起孟、李锡铭、王丙乾、洪学智、邓力群等同志缓步来到杨静仁同志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这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出毕生精力的***家三鞠躬,作最后悼别,
人物评价
杨静仁同志的一生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旺盛的***斗志。勤勤恳恳,苦干实干,工作严谨,一丝不苟,对中国的***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并努力运用于实际。他出身回族,热爱自己的民族,同时也热爱整个中华民族,坚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反对任何形式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杨静仁同志病重住院后,仍然念念不忘党和国家,念念不忘人民,时刻关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对国家政通人和、民族团结、经济快速发展,感到由衷的欣慰。(新华社评)
后世纪念
2018年9月17日,纪念杨静仁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座谈会,并在会前会见了杨静仁同志亲属。***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座谈会上缅怀了杨静仁同志的光辉一生,强调要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胸怀全局、勇担重任的担当精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心系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夏宝龙主持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党组***、主任巴特尔出席座谈会。
2018年9月21日,甘肃省纪念杨静仁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兰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