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起(阳起石的攻效)

电影91 32 0

杨起(阳起石的攻效)-第1张图片-九妖电影  姓名:杨起  职业:煤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国籍:中国
基础介绍

杨起(1919.5.17-2010.11 .21),山东蓬莱人,煤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煤地质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46年5月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地质学部研究生毕业,1946年6月至1952年7月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起长期致力于中国地质基础学科和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地球化学、煤层气地质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煤地质学多个领域取得开创性的成果,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地质骨干,为新中国煤田地质教育和科研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从多方面总结了中国煤田地质特点,对形成和发展中国煤田地质学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目录

基本资料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社会任职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蓬莱

出生日期:1919年5月17日

逝世日期:2010年11月21日

职业:煤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

主要成就:煤地质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代表作品:《煤田地质学》、《中国煤田地质学》

人物生平

1919年(民国八年)5月17日,杨起出生于山东蓬菜人,杨起的父亲杨振声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白话文的大力倡导者,杨起的中小学是在青岛和北平完成的。

1938年(***二十七年),南京失守,临时大学只好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杨起参加湘、黔、滇旅行团,跋山涉水步行3000多里到达昆明,经考试后正式成为西南联大的学生,但此时已不可能学造船,在父亲挚友李四光的影响下,改学地质。

1943年6月(民国三十二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地质学部研究生。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在读研究生时,参加新疆地质调查所的筹建,成为中国早期涉足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研究者之一。经过艰苦的工作,他获得的八道湾矿区煤系地层、构造和含煤性等有价值的地质资料及地质分析,为新中国成立后乌鲁木齐煤田的进一步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5月(民国三十五年)杨起

主要成就

杨起从事煤地质和煤层气地质研究,1952年在北京地质学院负责创建中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专业,对中国华北晚古生代聚煤作用与富煤带形成的地质因素,对闽、粤、湘、赣4省的聚煤条件和煤资源勘查研究方向,煤中有害物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煤层气成藏机理,与课题组对以禹县为代表的南华北晚古生代煤系的沉积体系、聚煤模式和聚煤规律等提出新的见解。提出“中国煤的多阶段变质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解决了“中国煤级偏高”的难题,并阐明了中国赋存多煤类的成因与煤级的分布规律其指导在经受叠加区域岩浆热变质煤田中寻找煤层气富集高渗区,已在几个煤田得到验证。

90年代,杨起又主持完成了重点项目“中国煤变质作用研究”,深刻论述了中国煤变质控制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煤盆地构造-热演化、热源-介质-热场-煤变质作用时空变化模式、煤变质地球化学反应机理、煤变质热动力学机制等前沿课题和研究热点做出探讨并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中国煤的多阶段

社会任职

杨起他先后任过地质学院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系副主任;中国煤炭学会理事和名誉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名誉主任;中国煤岩学组副组长、组长;第10届、第11届国际石炭纪地层与地质大会和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经济地质学科组和化石燃料地质-煤学科组的执行主席;国际地质合作计划(IGCP)166项国内组长。

1952-1978年任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副教授。

1978年至2010年11月,任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人物评价

杨起是新中国煤地质学和煤地质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地质基础学科和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地球化学、煤层气地质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煤地质学多个领域取得开创性的成果,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地质骨干,为新中国煤田地质教育和科研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光明日报评)

杨起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煤田地质专业人才;一直注重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研究方向涉及煤岩学、煤系沉积环境、生物地质层、煤变质作用、煤种有害物质及对环境的影响和煤层气地质研究,从多方面总结了中国煤田地质的特点,对煤田地质事业发展和地质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所提出的中国煤的多阶段演化和多热源叠加变质理论解决了‘中国煤级偏高’的难题,对中国煤田预测、沉积盆地有机质热演化、煤层气远区评价、煤成烃生成与赋存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您在事业上的执著追求,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永远是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