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孩子来说,不懂什么叫艰苦生活,正如“少年不知愁滋味”。最佳答案*订阅《诗者》头条号,您可以在今日头条的客户端搜索“诗者”加关注。冬天的一个星期六夜里,一场露天电影全连的大人小孩一同看到了天亮。我能清楚的记得电影的名字叫《奇袭》,是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片。母亲此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老年人身上又加盖了小棉被。最佳答案《我们家的第一台电视》1972年,我的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父亲因病退休。
今天百视网小编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小时候农村放电影视频,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童年趣事:村里放电影
最佳答案七十年代,在父母辈心里感觉生活很苦,农村里一整个萧条的气象。
对于我们孩子来说,不懂什么叫艰苦生活,正如“少年不知愁滋味”。
总能找到很多乐趣。玩泥巴、做游戏、过家家等等。有一件事是每一个孩子特别喜欢的,那就是公社电影队来村子里放电影。
公社电影队来村子里放电影,不是常有的事。都要等一、二个月才来一次。孩子们等村子里放电影,每一天都翘首以盼。
农村里没有一点娱乐。大人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劳累一天吃饱就睡。没有谁家里有电视,电视在那时候是奢侈品。
孩子天性贪玩,若等到村里通知某一天放电影的消息,激动得之前几天都睡不着觉。
整个村子里孩子们,这里一堆、那里一群,都在谈论放电影的事,吱吱喳喳说个不停。
互相说起放电影看电影的趣事,有的孩子还去别村邀请自己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来看电影。
电影队来村子里放电影,夏天来多一点。冬天冷来放电影不多。
放电影那天,小伙伴们就如盼望过春节一样,终于盼望到了,高兴得一天都合不拢嘴。
夏天白日特别长。七点钟还有太阳挂在西边山头上。
孩子们一直在等夜晚早点降临。等了这么多天,也高兴了这么多天,总算有电影看了,心里别提有多少高兴。
村子里有一大块水泥地,平时是嗮谷子用的。放电影都在这地方放。
下午四点左右,村里孩子们,就拿凳子出来,想占一个中间最佳位置。
夏天温度高,那水泥地面温度更高。这么早过去很容易中暑,大人无论怎么说孩子都不听。
有时候水泥地上,还嗮着谷子,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凳子放在上面。
经常会为争一个位置,孩子们就吵起架来了。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就混在一起,大打出手。就看谁家兄弟姐妹多,谁家就胜利,可以占最佳位置。
傍晚终于降临,西边山上还有余晖。电影队拉来放映机,已经在慢吞吞地做着放映前的准备,还有两个人在挂着电影幕布。
村子里乡亲们也陆陆续续地来了。有大人、也有孩子;有拿凳子的、有的没拿凳子;互相打着招呼、有说有笑,特别是孩子们吵吵闹闹个不停。
还有卖棒冰的、卖瓜子的,在吆喝着。那时候棒冰五分钱一根,瓜子放在用纸折成圆锥形里,也是五分钱一包。
这也是孩子们喜欢放电影的原因之一,可以向父母要点钱,吃一根棒冰或一包瓜子。
放一场电影仿佛过节一样。大人与小孩都高兴,尤其是小孩最高兴了。
电影开始放映了,电影片名《地道战》,孩子安静下来,很认真的样子,眼睛瞪得大大,不能错过每一个细节。
童年时光有许多回忆的趣事,那个时代农村里孩子是单调、清苦的,但有与现今时代孩子不一样的快乐与趣味。
90前的小伙伴们还记得小时候晚上挤在村口看电影的情景吗?
最佳答案*订阅《诗者》头条号,您可以在 今日头条 的客户端搜索“诗者”加关注。
*订阅《诗者》天天快报号,您可以在 天天快报 的客户端搜索“诗者”加关注。
一场电影看到天亮
1970年我家住在新疆第二师三十一团二连。冬天的一个星期六夜里,一场露天电影全连的大人小孩一同看到了天亮。我能清楚的记得电影的名字叫《奇袭》,是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片。
那晚,我母亲下班后,一边在灶台前锅给我们五姊妹做晚饭,后锅本来是热洗脸水的,今晚变成了炒瓜子。见母亲把凉干的哈密瓜子倒进了后锅,瓜子上喷洒些盐水。还没等瓜子炒熟,弟妹们用敏捷的快手偷抓了半口袋。小妹的手慢被母亲逮着了,母亲说:“听说今晚电影8点准时开演,你们还不抓紧吃饭,位置给爸妈占好没有?在不在前面的中间?”
说起占位置,我对母亲说:妈,您放心,虽然我为了占好位置辛苦了一下午,但是我最终还是占到了好位置。母亲此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可是三个妹妹对当大哥的我群起而攻之,“大哥你辛苦啥,我们三姐妹在家洗衣服,打扫房间。二哥打了一下午的牛牛(陀螺),你说你去占位置,把爸爸给我们买的面包都拿走吃了,饿的我们到处都没找着。”我对三个妹妹说:“我去干的是体力活”。兄弟说:“大哥你就编吧,摆几个小凳子能是什么体力活呀!”我有点生气地对弟妹们说:本来是占好位置了,可是,在一栋土坯房子上搭白色的方框银幕,被敲钟的老汉说挂在南边,被一位排长说挂在北边,最后被指导员说挂在一栋房子中间。我跟着银幕搬过来搬过去。我开始在地上画线不顶事,赶紧找砖头摆上,嘴巴还不停地大声嚷嚷:这是我的地盘!要不是我让人带话,二妹把送凳子及时送来,好位置说不定就是人家的,我今晚可费老鼻子劲了。
母亲对我的一阵诉苦都听得不耐烦了,说:“饭都吃好了,瓜子都给你们的口袋装满了,还不赶快去看看摆得凳子还在不在?”我说:妈,您放心,我让我的好朋友给我照看着呢。
我们一家五口,头戴围巾和棉帽,身穿大棉袄和皮大衣,脚穿棉鞋和毡筒,武装的严严实实,能把两只眼睛露出来就行了。我们嗑着瓜子,看着新上映的《奇袭》激烈的战斗故事片,一家人围在一起好开心呀!
电影没演二十分钟,突然停演了。此时,看电影的人群都回头看着放映员。一会有人传来话,说是房子后面的发电机坏了。放映员鼓捣了好一阵,也没修好。连长说:“有一个人会修发电机,不过这个人今晚在离连队8公里外的6号地放夜班水。”指导员说:“能不能找个同志今晚替他浇一晚上水?”连长说:“当然可以,今晚无论如何也要让大家把这部电影看完,反正明天是星期天休息。”
这露天电影场,小孩子们在跑来跑去玩耍捉迷藏。老年人身上又加盖了小棉被。干活的中年人有的抽着香烟侃大山,有的在焦急的埋怨。过了好一阵,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会修发电机的人给请回来了。那人头戴皮帽子,脚上还穿着放水的水鞋,找来了焊锡、漆包线等材料,他和发电机被一大拨人围了个大圆圈,里三层外三层的水泄不通,我都挤不进去。只见几十把电筒聚焦在发电机上。2个多小时后,“修好了!修好了!”的声音此起彼伏。儿童们激动地跳跃着奔走相告,一个个返回自己的座位,从人声鼎沸的场面一下子变得静悄悄的了。
为了让大家看过瘾,放映员说:“我重头放映,大家愿不愿意?”我听到的都是愿意。此时的人们不会闲聊了,也不会一遍一遍数天上的星星了。在没有开演的空档,我父亲给我们姊妹几个讲了不少天上的故事,什么北斗七星,什么鹊桥相会,什么银河系还有住人的星球啦。
银幕上一显现画面,除了大喇叭里的声音,众人用雅雀无声形容都可以。那会大家随着电影的剧情而起起伏伏,有时心跳加速,紧张并快乐着,越看越投入,忘记了冬天的极度寒冷。到了战斗故事激烈的后半部分,东方都发白了,天上的繁星都退去了。电影还在继续放映着,大家也都在聚精会神地观看着似有似无的影像,大家没有一点要退出观看放映场地的举动。
在大冬天里坐在露天看一晚上电影,也许现在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那就是我们经历过的看电影故事,今天的年轻人能理解吗?
小时候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时全村老小都跑去看,当时放的什么电视剧?
最佳答案《我们家的第一台电视》
1972年,我的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父亲因病退休。我的弟弟因在农村表现优异,仅插队一年,就在1969年被招工进了地质队。为了丰富父亲的退休生活,我弟弟1975年托人从内蒙古邓口县给家里买了一台32吋黑白旧电视机,波兰造,这也是我们家属院第一台电视机。这条消息不胫而走,一到夜晚,我们家的大二居室就被邻居挤得满满荡荡,吴婶家八个孩子,王婶家七个孩子…,最少的宝强家也已有了四口人。只有我们老父亲享受特殊待遇,他在床上躺着看电视,并负责用旋钮调节声音。也曾在室外播映过,但因院落狭小而曲折,不利于父亲看电视,还是移到了室内。
这个机子有个毛病,画面缓慢下移,和映屏不同框。一个完整的画面,过一会儿就变成了上下两部分,只见额头不见下巴。老父亲着急了,用鸡毛掸子的把敲打电视机的上部,图象画面和映屏就同框了。于是老父亲就多了项任务,过几分钟就把电视机敲打几下。
那时的电视只有一个频道,大部分时间没有节目,一有节目就要围坐一堆人。有时候播映足球节目,揭邻的老太太多不感兴趣,她们评论说:"这么多人抢一个球,半天还踢不进一个,真没有意思。"只有我的老父亲还看出了些味道,遇到临门一脚他也把脚摆一下,有一次还把一茶缸水洒了一床。
我记得哪一年演了一部旧版电视剧《敌营十八年》,过去我们看电影从没见过这种形式,由演员张连文主演,共演了九集。主人公江波以其大智大勇在敌营卧底,为推翻江家王朝蓄积力量。大家看得那个专注,夜来所有的目光都和映屏同时闪烁。以后我们给父亲更新了一台大彩电。他说:"电视这玩意儿,还是人多看起来热闹,现在电视在普及,也没了从前的心劲。"后来电视频道多了,父亲夜里睡不着觉,总是等到这个频道喊再见,那个频道喊再见时,才悄悄睡去。
父亲看电视至多十年时间,就离开了人间。他要是能够看到今天的电视业这么发达会是多么高兴。一路走来,我们和父辈比较起来,感到多么幸运。他们把 健康 和热血贡献给了共和国,早早地在长天的远方安眠。怀念父亲,把理想写在晴空里,写在电视中。
咸阳人
看到这个话题,就特别能引80年以前,在农村出生人的深深回忆,对于在晚些年出生的人来说,农村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改善,电视机就增多了,完全没有了这样的印象。 在农村的80年代,也是电视刚刚兴起的时代,那个时候还都是黑白电视,现在还记得14英寸的,就是大的电视了,有不少都是12英寸的,村里面有电视的人家极为少数,那时候电视在农村可真是一个稀罕玩意,特别是对于一些当时的孩子来说,宁可不吃饭晚上都要去看电视。
记得当年村里面第1家有电视的,那时还是在外面常跑着做生意的一个人,他从外面回来的时候带来了一台电视,当时就引起了全村人的轰动,很多人跑过去看稀罕,特别是村里一些上了年岁的人,看到这样的电视,就会围着电视四周看上一遍,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样一个盒子竟然会有人出来,有的人还纳闷这些人是怎么出来的,现在想想真的很 搞笑 。 在农大小的时候, 也正是霍元甲刚刚上映的时候,那个时间村子里已经不止是一台电视了,但是位数也并不多,也是有了第一台电视之后,间隔了一两年,村里又相继增添了两三台电视 ,每天去看电视的人都要挤满院子,不管是天冷还是天热,有电视的人家就会早早的把电视搬到院子里,因为房子里面是无法容纳这么多人去一起观看的。
那个时候由于信号不好,常常需要一个人在那不断的转动着天线,当转到比较清晰的时候,看电视的人不约而同的喊叫了,好了!好了!那种焦急的情绪生化耽误了每一个镜头。那个年代还经常有停电的现象,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每个村子总有轮流着停电,一旦停电了,那些等着看电视的孩子,简直就像是热锅里的蚂蚁,他们会显得非常焦躁,于是就会结伴搭帮的跑好几个村子里面去看电视。 现在还记得,当年因为村子里面停电,为了看陈真传,于是十几个小孩子结伙就跑到了另外的一个村子里去看电视,在去往看电视的路上,突然冒出来几条狗,吓得我们到处乱跑,我家邻居的孩子还被狗咬了一口,那个年代也并没有打破伤风针的这种概念,咬就咬了也无所谓,还是继续看完了电视才回去。
想起当年跑着看电视的情景,现在还能够感受到当年的那种心情,那个年代孩子们都是过着简单的的生活,但是却玩得非常的开心,现在仍然能够感觉,那个时候是一种简单而幸福的日子。 如今再也不用跑着看电视了,家里面都有了大彩电,但是现在却基本上没有了看电视的兴趣,手机已经快把电视给替代了,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变化,当年跑着看电视的时代也都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里,说给后人听感觉就像是在讲故事。
85年看八仙过海,差点搭上小命!
二年级收完麦子后的一天傍晚,一大群孩子等在邻村北头一家有电视的人家门口,听说晚上正片开始后就开大门。但是,大家等到月亮高高升起,这家也没有开门。于是乎,这家人就成了大家眼中的黄世仁、大地主,被大家小声骂了个祖宗十八代!
正当大家焦躁无奈之际,忽传南头涛妮儿家院子里正放电视。大家急奔南下,晚了是挤不进院子的!
涛妮儿家西临大路、南对胡同,西墙和南墙皆为高不足一米的篱笆,篱笆门在南。跑得快的,都拐进胡同从大门鱼贯而入,我们几个跑得慢的,落在后面干着
在远处,我边跑边看清了院子里黑压压的人群和电视画面,墙西是一片平整地面,周围有几个麦秸垛,在明晃晃的月光下,黄色地面像镜子一样平整,农村长大的应该知道,一看就是刚收完麦子的打麦场,我当即决定穿过打麦场,跨过篱笆,直接跳进院子抢占有利地形!心里还嘲笑跑在前面的一群笨蛋,竟然没发现这个捷径!看我快!
正想着,得意着,我已经跑到了打麦场边上,一步踏上去……扑通
天啊!却原来是生产队废弃的养猪圈的大粪坑,积满了一大池子的雨水,月光下,黄橙橙的泥水平整如镜!
我一步踏了进去,水漫到了脖子,浮在水面的几只鸭子惊吓得嘎嘎乱飞起来。跑在我后面的几个小同学,紧急刹车,都差点掉进去。岸上离我最近的东子,快速伸手,把我拉了出来!
我全身湿透,很凉,心想应该回家换衣服,而且被这么多人看到掉在水坑里,太丢人了!但是,回家的念头一秒不到,我就挤进了院子里,站在涛妮儿家的鸡窝上,哆哆嗦嗦地看完了这集《八仙过海》。
看到这个问题不禁想起来了那时候村里刚刚通电,村里首富买回来一台黑白电视机大家一起看电视的趣事!
.
我们村里的首富,当年也是靠手艺吃饭的,凭实力成为村首富的!他的老婆是妇女主任,也是村里读书最多的女人,她从来没有下地干过活,田都包给别人种!首富他有一手修补家用厨具的手艺,那年代谁家的东西坏了都是找他修理!比如烧水壶烂了,炒菜的锅烂了,煮饭的盆子烂了,都是找他修补!一个烧水壶一个煮饭的锅,农村人能用二十年,就是不断的修修补补!在我家里现在还有一口锅子我妈说比我年纪还大,现在依然还在用,上面就留下了好几个修补过的痕迹!
.
他还特意建了一个小小的修理房,在里面烧火把铁烧的通红,然后用一个工具捞出来挤一滴在烂的锅盆上,再用一个锤子快速的锤打,就把烂的位置给补上了!那时候村里最常听见的就是那铁锤敲敲打打的声音!我们附近方圆十里只有他一个这样的手艺人,那时候大家烂了的东西都会找他修补,经常半夜了还能听到那铁锤敲打修补的声音,他是靠手艺成为了村里的首富!
.
90年我们村里通电的,刚通上电后不久,他就买回了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在这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买回来大家都去看稀奇,大人小孩都围着看,就连一向不爱凑热闹的我爸都跟着去他家看了一回热闹。把他家房间挤得满满当当全是人,首富为人很好,不管多少人来看都是笑嘻嘻的!大家都好奇这么个玩意怎么会说话还会唱歌呢? 只要开关一扭开就会发出声音,画面一出来就有人在里面说话,把大家乐得团团转!
那时候的电视机还有两个天线,有时候有些台信号不好,满是杂音和雪花,就需要用天线去调,左右上下一直调,直到调到一个比较清晰的画面就固定下来!电视机刚刚买回来那阵,不管电视里放的是什么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
那时候还小,但是已经有记忆了,我记得是放的封神榜,每天晚上吃过晚饭,碗一放就立刻跑去村首富家,他家的女儿和我同年,我们两玩的好,她总是给我留一个她身边的位置给我和她坐一起!
.
后来附近村的人有些也晚上过来看,一间屋子已经坐不下去了,连窗外都站满了人,首富看到人实在太多了,就拉了一条长的电线,每天晚上6点左右就把电视机搬到屋外来,外面就是一块很大的空地,站个百来个人没有问题!
.
那时候电很不稳定,经常没电,或者是电量不足开不起电视机,只能开一个25瓦的电灯泡,昏黄的灯光下,一大堆人静静的坐着等电稳定,有时候等到晚上很晚电都不能稳定看不了,只好叹气回家睡觉!
.
记忆很深刻的是封神榜大结局的那天晚上,白天妈妈安排我去地里干活,给地里的庄稼浇水,需要用桶在水渠里打水提到几米外的地里去浇,我为了能够早早的干完活,拼命的提水奔跑着到来来回回浇水,平时可能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干完,那天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浇完了!然后赶紧回家洗澡,就跑去了首富家准备看电视!
坐下来之后才发现,一双手特别痛,手掌上都冒出来了好几个水泡!
.
那天晚上大家都在祈祷千万不要停电啊,首富把电视机搬出来,外面已经坐了一堆人了,后来附近村的人都赶了过来,大家都跑来看大结局,连一向不怎么看电视的妈妈也来了,整个屋外就像放露天电影一样,小小的一个电视机,摆在正前方,声音开到最大,离得远的都听不到了,大家都自觉的不吵不闹不说话保持安静的看!
那是我记忆里一次最多人一起看电视的场面了,后来村里有些人家里也开始买电视机了,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那种电视机摆在屋外一起看的场景了!
.
不得不说封神榜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视剧,在那个年代真的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村里老老小小的人每天都准时等着开播!那时候人的演技都是真表演,苏妲己演的狐狸精,不但人漂亮还演出了那股子媚劲儿,以至于从看封神榜开始,骂人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词了,狐狸精这个词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30年过去了,只有在小时候看过一次,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剧中很多的人物和剧情, 我记得还出了很多关于封神榜的卡片 游戏 ,封神榜的一些玩具,在整个童年里,封神榜占据了很长时间,直到后来出的【新白娘子传奇】出来,大家又开始追新白娘子传奇了!
.
后来随着外出打工热潮来袭,村里的年轻人都开始往外走,到了外面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外面花花世界里有大大的彩色电视机,有讲着异地他乡方言的节目,而在外漂泊的人,为了生活而忙碌着,已经没有什么时间看电视!
.
那些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第一个愿望就是给家里买上一台电视机,让自己在家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们可以不用再去别人家就可以看电视!
.
再后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村首富第一个去了市里买房,带着全家都搬到了市里居住,从那以后那间曾经热闹非凡的房子就空了下来,那屋里坐满人窗外站满人看电视的场景再也没有了!
.
当年的14寸黑白小电视机早已退出没有了,现在的人家里家家户户都有液晶电视,安装网络,想看什么台都有,想看什么节目都有,只是大家早已经不在看电视了!现在的我们只有在记忆里还留着曾经大家挤在一起看黑白电视的画面。
.
记不得是哪一年了。二伯父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应该是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了。因为他在县城工作,条件比较好。
那时的电视机,单调的色彩不说。信号还特别差。看一会儿就要移动天线,不然画面上都是雪花。人们刚开始也是好奇几天,就不愿意看了。可惜,我真的记不清看的什么了。可能是一个外国的连续剧吧。
曾记得,集镇的礼堂里买了一台大屏幕黑白电视机。画面非常清晰。公开卖票。几乎附近的村民都曾经看过。应该演的是热剧《霍元甲》。票价大概一两毛钱。初一初二贵一些。过去的晚了,只能坐在后面,只看见电视屏幕上的人晃来晃去,根本看不清也听不清他们在表演什么,只是在唱主题曲的时候才知道本集结束了。即便买了票,喜欢看的就看一会,不断的有人过来,又不断的有人离开。好像几个小时就这样循环下去了。
大概90年左右,我家买了全村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是“福日”牌的,十四英寸。父亲托一个大城市里的亲戚捎回来的。画质音质特别好。刚买回来的时候几乎全村的人都来观看了。正好是夏天吧,天比较长,闷热,又没有多少农活。人们唯一的 娱乐 就是看电视了。毕竟,彩色电视的视觉效果绝对比黑白的好太多。人们当然争先恐后的欣赏节目了。每天,刚近傍晚,一些小孩子就早早的来我家等待着了。
尤其到八点左右电视剧开始的时候,屋里,院子里都是人。板凳都不够用呢。更不要说屋子里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有些人不好意思打扰,就在门口脱掉一只鞋子坐在上面。边看边裹着旱烟,俨然很享受的样子。父亲还定了一些矮矮的长长的木板凳。人特别多的时候还是不够坐。有些人来的迟了,只好站在窗户外边观看。比唱大戏都热闹。
记得那时候看的是《篱笆,女人和狗》,《唐明皇》等等一些比较长的连续集,人们都特别喜欢。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从头看到尾。记得演《杨乃武与小白菜》时。演到小白菜受酷刑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抹眼泪。那时的电视连续剧大概是从八点演到十点左右吧。除了开头和结尾曲,中间也不加广告,看得真过瘾呀!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不知演的什么节目,画面上很多好吃的东西。邻居刚刚五六岁的小女孩看的直眼馋。一个劲的吵着要吃。伸着小手。都哭起来了!大家都不住的逗她。她哭的越发厉害了!她的爸爸妈妈怎么也哄不住。直到看不见那些诱人的画面,小女孩才慢慢止住了哭闹。
一直持续到天冷了,人流才慢慢地减少。后来,村子里陆续增加了好些彩电。人们的兴致才降低一些,家里才不会那样热闹了。
不过,那些挤一屋子人看电视剧的情景,真的让人怀念呀!浓浓的亲情,浓浓的乡音,浓浓的,淳朴的民风是值得一辈子怀念的!
我们村出了一名当县委书记的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位县委书记关怀疼爱乡亲邻家,政策倾斜走后门分给我们大队一台电视机指标。那时,买电视是要有分配指标的。
那是一台19寸黑白北京造的金星牌电视,当时村民一见,别提多高兴了。
为了让全队村民都能看到电视节目,大队干部在村什字那五六尺高的土崖上平整了一块,底下铺上砖,专门用来置放电视。下边平出一个大场地,专门让观众坐或站着看。也就是一个露天电视院吧。还安排住在什字近跟前的一位原来青海剿匪时在部队当过话务员的复员军人专职经管电视,封官“电视长”。
每到晚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结束一天的劳动后,便急忙跑到什字去看电视。
有时大家跑去了,电视长的家务活还没干完,那些心急的便急忙搭手帮助,以便早干完早看电视。
说起来好笑,那时电视信号不稳定,荧屏上常出现黑屏、雪花点和几条闪灼的线,记得大家打趣,用影视名称谓这些现象。
把黑屏叫《今天我休息》,雪花点叫《看不见的战线》,把闪灼的横线叫《永不消失的电波》。
最令人着急惋惜的是正看到紧张处倏忽之间没信号了得顿足跺脚抓耳挠腮的,不停呐喊电视长“快点快点!”
记得那时的香港武打片《霍元甲》太吸引人的,一看时间快要到了,地里干活的男女社员马上催促队长收工,犁地的也早早卸了犁,做好看的准备。有的人,地里回家迟了,顾不得吃晚饭,手里拿着蒸馍边吃边连颠带跑,生怕错过某一集。
最令人失望生气的是天下雨或停电,碰上这天气和茬口,那懊恼呀真的太大太大,大家不时骂天骂供电站。
有时干脆不离开,等候电来,那场景真像当年一些没钱买票的穷人,在影剧院门口等着等着,等看那把门人走后的“解放戏影”。影剧院,影剧快结束时,看门的人便撤离了。
毕竟这时看电视,不比以前看戏看电影,跑十多里路不说,还要花钱买票。
雪天是不怕的,会有热心观众给电视机和电视长打伞。那时下大雪,你不用管,露天电视场和置放电视机的台子是会有热心观众主动自动打扫的。有的,自家院子的积雪还没有清理拉倒,便先把电视场周围的雪清理拉倒了。
记得看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时是伏天,电视剧上演的时间早点,一般这个季节,人等天热气消减一点时才下地,天黑实才完来,可这时不行了,那些看不到“再见”出现不散场的电视迷,老早下地干活,不怕天热暑酷,目的是提前提早干完农活,以便不耽误看电视。
后来,慢慢村里的人结济转好了,好多人家里买了电视,于是大家再不去什字了,毕竟坐在自家或邻家的热炕上看电视舒服多了。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了一台电视机,那是我村的一个在部队任营级军官,通过关系搞到的,听说费了好大劲。
人们听说后,一到晚上便拿着凳子不约而同地赶往他家去占位子;唯恐迟了连站的地儿也没有了。
那年好像十来岁吧,记得看的第一个电视是美国片《加里森敢死队》。
你没有见那场面,那才叫人挨人、人挤人,真正的水泄不通啊。
屋里太小,没办法只好把电视挪到院里,把正屋的方桌抬出来,电视放上面;这样才勉强都能看上‘看眼’。
我人小就钻过大人的缝隙,挤到最前面,只到电视上出现了雪花,最后才恋恋不舍地回家睡觉。
最早放的国产电视剧好像是《敌营十八年》,港剧是《霍元甲》……
以后电视慢慢地就普及了,也就没啥当初的新鲜感了。
好像是八二年还是八三年吧,我爸托一个在五交化公司公司上班的熟人,买了一台十四寸黄河牌黑白电视机,当时也是村子里第一台电视机。每天下午村里小孩子都端上凳子,早早坐在我家院子里占地方,等到天快黑的时候大人们陆陆续续都来了,我爸就把吃饭的大桌子放在堂门口,然后把电视机抱出来放在上面。记得那时候只有一个频道,屋檐下还用竹竿做了天线,有时候信号不好需要不停的去转动天线。因为只有一个台,想看后面的电视剧就得有点耐心,先要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接下来是省台的新闻联播,最后还有地方台的新闻 节目。记忆中看的第一部外国电视连续剧是日本的《血凝》,第一部武打片是《霍元甲》,第一部港台剧是《万水千山总是情》,第一部剿匪片是《乌龙山剿匪记》。每一部都看的有始有终,每一部都津津乐道,记忆最深的是每一部电视剧的插曲,音乐一响大家都会唱,一天劳作之后最开心最放松的事情,就是能够看上电视。不像现在,五六十寸的大彩电放在客厅还嫌小,几十上百个频道不停的换还找不到喜欢的电视剧,节目越来越精彩,生活却越来越乏味。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看电视的乐趣。
当时放的电视剧《霍元甲》、《新白娘子传奇》、《天仙配》、《红楼梦》、《西游记》、《粱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还有很多的电视剧都非常喜欢看!
我们单位第一台九英寸黑白电视机是看九大召开的新闻。
我姐姐家买了第一台十八英寸彩电时正好播放徐少华演唐僧的西游记开头几集和靳羽西拍的世界各地的记录片。
我家八六年买的第一台十四英寸彩电是镇供销社首次换到的二台彩电之一,售价998元。当时的连续剧是南美智利的《卞卡》。
哪里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反映农村生活的老影片
最佳答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反映农村生活的老影片许多。像《青松岭》《喜盈门》《春苗》《金光大道》《月亮湾的笑声》《许茂和他的女儿》等。
这此当今农村故事的喜剧片大多数反映七八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精神实质,反映新时期农户为早日改进社会主义社会乡村新风貌,勇于同一天斗、同地斗、同阶级敌人斗的红色精神。
70时代乡村老电影大全有《侦察兵》,《闪闪的红星》,《黑三角》,《渡江侦察记》,《小花》,《火红的年代》,《创业》等。
80时代农村老电影有《人生》,《大桥下面》,《城南旧事》,《人到中年》,《红高梁》,《芙蓉镇刁,《牧马人》,《骆驼祥子》,《知音》,《喜临门》,《月亮湾的笑声》,《天云山传奇》,《庐山恋》,《第二次握手》,《戴手铐的旅客》,《城南旧事》等。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小时候农村放电影视频。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百视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