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华夏族,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西周政治家。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他后建成周洛邑,称为“东都”。
目录
基本资料人物简介辅助武王人物评价基本资料
本名:姬旦
别称:周公、周公旦、叔旦
所处时代:商末周初
民族族群:华夏族
主要作品:《诗经》《尚书》的部分篇目;《周礼》
主要成就:制礼作乐;经营成周;讨伐叛乱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
采邑:周(陕西宝鸡)
封地:鲁(今曲阜)
人物简介
周公旦,即人所皆知的周公。
周公旦,姬姓,谥文,又称周文公。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因而,按照孟仲叔季的兄弟排序,周公旦也称“叔旦”。
周公旦辅佐文王、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传说他作《周官》(即《周礼》),是礼乐制度的倡导者以及力行者;同时还有传说他擅长解梦,有周公解梦一说。
周公制礼作乐,备受孔子推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儒家尊其为元圣,“历代贤相,惟伊尹、周公、管仲、萧何、诸葛亮。”
2004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内的周公庙地区,发现了疑似周公之墓葬群。
《尚书》之《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洛诰》《多士》《无逸》《立政》所记载的事情,皆与周公有关。题为周公所作,存疑。关于《易经》,传说周公作了解说,对易经、儒家思想的形成有奠基性的作用。“易正义云伏羲
辅助武王
周人本是活动于今陕甘一带以农业见长的部族。太王、王季时开始兴盛。文王断虞、芮之讼,征伐犬戎、密须,巩固了后方,又越过大河,攻克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进攻商王经常打猎的邗(今河南省沁阳西北)。灭掉商的同姓国崇之后,在丰水西岸建立了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北),以便东进。武王和周公帮助他们的父亲——文王成了西方的共主,奠定了灭掉商朝的基础。
殷纣王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西方姬姓势力发展的严重性,他对外征东夷,对内拒谏饰非,醇酒妇人,酒池肉林,把国内政治搞得一片混乱。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以周公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毕公等帮助下,在盟(孟)津观兵,大会天下诸侯。第二年十二月,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帮助下,统率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过盟津。二月甲子(约前1027年)凌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众誓师,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
《牧誓》是周公所作。全文分作两段。第一段痛斥商纣王只听妇人(妲己)的话
人物评价
司马迁把周公旦的事迹安排在世家第三,是因为按照国力排位鲁国不如吴国、齐国显赫,这是没有办法的。如果不考虑国力,周公旦必排在第一位无疑。
周公旦的功德大致有四:一是辅助武王得天下,二是代理成王治天下,三是参与了制定周礼,四是从无野心。
前两条似乎是臣子的本分,算不上什么特殊功德。但是后两条就不一般了,不是哪一个臣子都能做到的。
对“礼”有充分的理解,方可评价周公。
“礼”,表面看是制度、规矩与礼节,深入研究,可以说“礼”首先代表道德、法律,其次代表惯行与形式。
“礼”不仅把君臣关系、君民关系、臣臣关系、臣民关系固定下来,同时也把风土人情与民族性固定下来。礼,成为“华夏”民族文化方面的凸征,言及文化教化意义上的华夏,不能不言及礼。
从国民性的角度看,华夏民族经历了两个时期,一个是礼的时期,另一个是“礼崩乐坏”之后的时期。分界线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其前为一个时期,其后为一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诸侯分封制度,第二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