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超(1906—1941),抗日烈士,1906年生于广东兴宁。1926加入***,后成长为党领导下上海社联青年理论家和鼓动家,曾参加闻名全国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等。1929年,先后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委宣传部长、中共闸北区委***,参加社会问题的论战,捍卫党的正确路线。在***文化“围剿”中两次被捕,出狱后继续从事***活动。曾与抗日名将徐向前、朱瑞并肩作战。1932 年后,已成为上海社联的主要骨干,经常以国际共运研究专家的身份到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及某些社团发表演讲,并参加关于社会性质的论战。1936 年夏,从上海到达太原,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刘子超先后调任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所长、华北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山西抗日新军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司令员、晋冀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为培训抗日干部,发动群众积极投入抗战,做出卓越贡献。1939 年6 月,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41年12月,其所在的山东纵队领导机关被日军包围,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刘子超在突围战斗中不幸牺牲。2014年9月1日,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目录
基本资料简介人物生平人物评价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子超
别名:原名起亚,又名苏华,笔名梦非、王夫、辛民、漆雕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兴宁市
出生日期:1906年
逝世日期:1941年12月
职业: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宣传部部长
毕业院校:东山中学,上海艺术大学
信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简介
刘子超(1906—1941)原名起亚,又名苏华,笔名梦非、王夫、辛民、漆雕华。广东兴宁县新圩镇鲤湖村人人。山东省战工会委员、抗日烈士。
1926年入兴宁县立初级中学学习。同年加入该校由***兴宁县小组领导的“读书会”,8月加入***。
1927年初,刘子超以“煽动学潮,破坏教学”的罪名被学校当局开除。此后,一度进梅州东山中学读书,因有人告密被捕,后越狱再回兴宁,受兴宁党组织的委派,在新圩、水口一带进行党的工作,并兼任新圩党支部宣传委员。此后,兴宁党组织遭破坏,转移到上海,更名刘苏华,入上海艺术大学学习,与“创造社”的成员来往密切,成为学校的活动分子。
1929年,到华南大学工作,先后任中共沪西区委宣传部长、闸北区委***。先后发表了《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批判》、《唯物辩证法与严灵峰》等文章。
1933年,刘子超在上海再次被捕,次年期满出狱。此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1936年去太原讲学。抗日战争爆
人物生平
1906年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新圩镇鲤湖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兴宁县中,刘子超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并经常作为学生代表登台演讲,同学们称赞他是一个“出色的青年鼓动家”。
1926年8月,加入***。
1928年,到上海从事地下斗争,改名为刘苏华。他以上海艺术大学学生的身份为掩护,从事***活动。
1929年,他先后担任了中共沪西区委宣传部长、中共闸北区委***。他很重视马克思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一些大学、中学进步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撰写一些理论文章。
1932年后,已成为上海社联的主要骨干,经常以国际共运研究专家的身份到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及某些社团发表演讲,并参加关于社会性质的论战。
1936年夏,从上海到达太原,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刘子超先后调任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所长、华北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山西抗日新军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司令员、晋冀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为
人物评价
刘子超具有杰出的演讲才能。他非常重视对部队进行形势任务的宣传教育,常不定期地给机关和部队做抗战形势报告,并把这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山东抗日军民面临着十分艰苦的斗争环境。为了鼓舞部队士气,使广大指战员保持高昂的战斗热忱,他特别注意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亲手创建了山东纵队宣传大队,对宣传大队从思想建设到业务建设都非常关心。宣传大队演一出戏,谱写一首歌曲,他都要认真指导。他对宣传大队的一队员们说:“越是部队艰苦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宣传工作越要活跃。”在他的关怀指导下,宣传大队经常深入部队演出。每逢部队打了胜仗或逢年过节,刘子超都组织宣传大队同部队驻地群众进行联欢,那种热闹场面令人欢欣鼓舞。刘子超还亲手创作了《山东纵队队歌》,这首催人奋进的战歌,像战斗的号角,成为激励部队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曾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中广为传唱。
刘子超曾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有丰富的对敌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