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泉(1927.11.10— 2000.3.28),江西省萍乡市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专家,煤炭科研和岩石力学与工程界的泰斗,采矿理论及特殊开采技术领域的开拓者。1950年考入湖南大学矿冶系;1952年被派往波兰被派去波兰华沙大学学习;1958年于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刘天泉创立了完整的矿山岩体采动响应理论体系。从采动岩体变形空间分带论、采动地表变形空间形态论、采动地层结构论到采动地层质量评价论,形成了一整套认识、预测、防治、控制矿山采动岩体和地表变形与破坏的理论体系,创新了一整套矿山特殊开采技术体系,为矿山资源开发、开采和环境安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在采动响应的预计与控制理论及特殊开采技术等方面出版专著10多本,发表论文60多篇,主要有《矿山采动响应与控制》等。
目录
基本资料人物生平人物成就获奖记录社会任职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天泉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省萍乡市
出生日期:1927年11月10日
逝世日期:2000年3月28日
职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专家
毕业院校: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
主要成就:创立了完整的矿山岩体采动响应理论体系
代表作品:《矿山采动响应与控制》
人物生平
1927年11月10日(民国十六年),刘天泉生于江西省萍乡市青山镇青山村青泥凹,父亲只有小学二三年级的文化程度,母亲是文盲。他读完小学4年后,无力继续读书。时值老秀才刘聘吾等倡导成立了“教子会”,资助贫苦学习成绩优秀者上学,他才有机会在本县唯一的县立小学毕业。之后“教子会”即使在助学金之外设立了奖学金,但仍不足交纳上中学的学费而又面临失学。正好此时县里成立了简易师范学校,于是又有机会在简师读到1945年并毕业。
1944年,日本侵略军第11军分左中右三路第四次进攻长沙,其左路沿湘赣边境路经萍乡,刘天泉的家就在萍(乡)醴(陵)公路旁边。生活有着落的人家都远离交通线避难去了,他和父母无力离家。1944年6月24日日本兵进入青山村,大肆搜捕抓人,他被抓去当了劳工,20多天后借患痢疾之机逃走,不幸又被日本侵略军抓回,用刺刀对他进行乱刺后,把他推到河里,但命运救了他,他带伤在河滩渡过了五天五夜后,靠乞讨
人物成就
刘天泉是煤炭科研和岩石力学与工程界的泰斗,中国现代特殊开采技术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一生中在学术理论和工程技术上创造了许多项第一。他首创和发展了中国矿山大面积采动影响理论与特殊开采技术,是这一涉及采矿、矿山测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石力学、建筑及环保等学科的全新边缘交叉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刘天泉最杰出的学术成就,是他在几十年的科研探索中形成的一整套认识、预测、防治、控制矿山采动岩体和地表变形与破坏的理论体系,创新了一整套矿山特殊开采技术体系,这是采矿行业科研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开创性地将现代力学理论和方法引入采矿学及特殊开采领域,提出了采动响应的新概念和理论以及矿井大面积采动引起的大位移、大破坏力学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广泛的影响,曾几度应邀赴英国纽克斯尔大学、原西德汉堡大学和亚琛工业大学等高校作学术讲学。刘天泉的理论研究成果被国内外相关行业广泛地引用。
在长期科研实践中,刘天泉
获奖记录
1984年,被授予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84年,被列入《志在振兴中华》画册
1987年,成为煤炭系统首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0年,成为全国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大奖
多次获得“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社会任职
学术团体职务: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开采所总工程师和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兼任国务院学委会采矿地质石油学科评议组成员、煤炭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主任
其他职务: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煤矿开采》主编、《地质评论》编委、《中国煤炭》编委、《中国工程科学》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