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鼎昌(冼鼎昌家族)

电影91 5 0

冼鼎昌(冼鼎昌家族)-第1张图片-九妖电影  姓名:冼鼎昌  职业:中科院原子能所实习研究员  国籍:中国
基础介绍

冼鼎昌,男,1935年8月出生,广东省广州市人,理论物理学家及同步辐射应用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1962年在丹麦尼玻尔研究所任博士后,1980后曾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及日本东京大学访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的一生致力于同步辐射研究,1989年“BEPC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物理学奖。

目录

基本资料人物生平人物年表研究工作获得荣誉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

中文名:冼鼎昌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省广州市

出生日期:1935年8月15日

逝世日期:2014年4月7日

职业:中科院原子能所实习研究员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1988年“格点规范理论”三等奖1989年“BEPC工程”特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物理学奖

人物生平

冼鼎昌,1935年8月15日生于广州市的一个医生世家,祖父是中医,父母亲都是西医。冼鼎昌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第四。日本侵华后,他随父母亲辗转逃难到湛江,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广州。他的父亲冼家齐是广东最早的医科大学——广东公医的毕业生,毕业后当了几年附属医院的医生,当年廖仲恺遇刺被送入该院,他是值班医生,亲手抢救,怎奈送来时廖仲恺伤势过重,当即死去。冼鼎昌从记事起,印象里的父亲总是在工作,不是在诊所里就是在外出诊。父亲对病人十分认真负责,人缘极好,不过留给子女的时间太少了。

1946年,冼鼎昌考入广州的培正中学,这是一所相当有特色的教会学校,是中国的教友在晚清时创办的,校舍、设备和师资都相当好。国文老师中,既有前清的秀才,也有胡适的弟子;两位物理老师是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毕业生;英语老师是《大公报》驻伦敦的记者,萧乾的后任。老师好是一个方面,难得的是老师的讲课不是采取满堂灌的方法。有一次物理小

人物年表

1935年8月15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52-1956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6-1959年任中科院原子能所实习研究员。

1959-1961年任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初级研究员。

1962年丹麦尼·玻尔研究所博士后。

1963-1964年任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中级研究员。

1964-1978年先后在中科院原子能所、高能所任助理研究员。

1979年丹麦尼·玻尔研究所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访问学者。

1980-1981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纽约市立学院物理系及费米国立实验室任访问学者。

1981-1982年任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物理系客座研究员。

1982-1985年任中科院高能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5-1990年任中科院高能所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负责同步辐射装置建造。

1988-1993年任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高级研究员。

1986-1994年任《高能物理

研究工作

强作用研究

1959年冼鼎昌到苏联联合核子研究所,在马尔科夫(A.Markov)通讯院士(后为院士、苏联科学院秘书长)的小组里做研究工作。交给他的第一件研究工作是估算在联合所的当时能量为最高的10GeV加速器上能够产生的各种新重子的截面。这是强作用过程,对他来说是新的领域。他很快用统计模型做了估算,为实验物理学家提供参考。在粒子散射过程的试验数据分析中,分波法是常用的手段,关键是判断需要计入的分波数,在终态只有2个或3个粒子时有成熟的规范,但在高能实验中终态往往有3个以上的粒子,如何判断,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冼鼎昌提出了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引起了实验家的重视。在这个方法中的一个“副产品”是提出了一种计算反应过程中终态有多个粒子产生时的相对论不变相空间的方法,这个方法在估计高能过程中多粒子产生的截面很有用。后来从文献中知道,当时在世界上另外还有几个独立提出这个方法的人,这个方法至今还是高能

获得荣誉

冼鼎昌在学术上的贡献和成就,使他获得了许多奖励:1978年“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磁单极解——同步球对称规范场解”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经典规范场理论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同年,作为“层子模型”研究工作的主要助手,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8年“格点规范理论”的研究获科学院三等奖;1989年“BEPC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物理学奖。

人物评价

冼鼎昌在科研工作上的一个特点是从不停步。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致力于推动同步辐射在中国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应用。世界上同步辐射专用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是在80年代初开始的。虽然长期以来,世界各大同步辐射中心生物学用户不是主流,但是情况正在急剧变化。冼鼎昌认识到同步辐射是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研究极为有力的手段,便全力为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上建造专用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的光束线及试验站奔走呼吁。在新世纪开始时,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基本完成,下一步就是弄清基因的全部产物的结构及功能,这将是进一步了解生命系统的关键一步。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它的结构,因此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测定是结构基因组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科学家首先要面对的是空前大量的蛋白质结构的分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