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于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成荫被确定为导演,由于人才缺乏,又将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汤晓丹召回,由他们两人共同担任该片导演。尤其是通过战士们的情绪变化来反映影片的立意,显得剧情真实而饱满。所以,陈老总将剧组拍摄费用当演习费报销也不算是照顾,拍摄现场确实像演习。而这位张军长逃跑时坐在装甲车里被俘,其原型应该来自黄维。看来项堃也是赚到了,一个人演了国军三大将领。
《南征北战》故事,拍电影用真枪真子弹,经典台词比比皆是优质回答近些年来,我们常看到一些制作水平不高的战争题材影视剧,一部分是大家纷纷吐槽的神剧系列,另一部分不是抗...今天百视网小编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地道战老电影全集播放,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南征北战》故事,拍电影用真枪真子弹,经典台词比比皆是
优质回答近些年来,我们常看到一些制作水平不高的战争题材影视剧,一部分是大家纷纷吐槽的神剧系列,另一部分不是抗日神剧的战争片里,各种违反军事常识的画面也不断出现,这让很多观众大失所望。
本文要介绍的是我国影视领域反映战场最真实的一部战争片,这部电影不仅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被称为“老三战”,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军事故事片,这就是经典电影《南征北战》。
一、《南征北战》拍摄背景,元帅、大将当顾问
1951年春天,中央电影局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等部门决定,拍摄一部体现伟人运动战思想的电影,献给八一南昌起义25周年。
来自于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成荫被确定为导演,由于人才缺乏,又将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汤晓丹召回,由他们两人共同担任该片导演。
《南征北战》最早的剧本蓝本来自于一部话剧《战线》,该话剧由新四军老兵、三野文工团团长沈西蒙创作,描写了华东战场莱芜战役前后的故事。以这部话剧为蓝本,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合作,最终形成了《南征北战》的剧本。
在《南征北战》剧本创作过程中,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非常关心这部电影,他亲自参与了剧本的修改,甚至还帮助编剧修改了一些台词。他还建议增加一个思想动摇开小差的团长角色,后来这个建议被修改为影片一开始发牢骚要到地方工作的战士王春。
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也将导演和编剧请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讲述了莱芜战役前后的事情,并对他们的拍摄工作进行了指导。这样,按照后来的授衔标准,《南征北战》的创作团队里相当于有了一位元帅和一位大将当顾问,这标准着实不低。
从《南征北战》的剧情来看,该剧本还是非常强大的,虽然是战争片,但剧情并不是简单的着眼于打仗,而是将重心放在体现运动战的思想上。尤其是通过战士们的情绪变化来反映影片的立意,显得剧情真实而饱满。
更关键的是,陈毅还特批拍摄经费100万元,而且可以按照军事演习费用报销。
二、真枪真子弹,真炮真炸药
有了上级的支持,《南征北战》剧组得到了其他电影想都不敢想的待遇,那就是拍摄时用真枪真子弹、真炮真炸药。
为了顺利完成拍摄,上级部门给《南征北战》剧组调来了一个野战师,其中一个团还是刚刚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的,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货真价实的武器。
从装甲车到坦克,从美制105榴弹炮到吉普车,从马克沁重机枪到汤姆森冲锋枪,从捷克式布伦式轻机枪到春田步枪,可谓应有尽有,完全再现解放战争的原貌。
我们后来看到的很多战争片制造炸点都是用雷管或者汽油包,《南征北战》用的则是货真价实的TNT炸药,由于炸药威力极大,拍摄时剧组也是小心翼翼,结果最后战士们都没事,导演成荫自己被炸伤了。
更牛的是,有了真枪不要紧,剧组演员们打的可都是真子弹,据片中饰演机枪手刘永贵的仲星火回忆,他一个人一场戏就打了四百发真子弹,当然,对面没有人。
不光道具是真的,《南征北战》拍摄的很多军事画面也是非常真实的,从战士们扛枪的姿势到射击的手势,都是标准的。
笔者举两个例子,在片中,不论是轻机枪还是重机枪,在阵地使用时都是配备有副射手的,这一点现在很多军事题材影视剧都根本不在意。
在敌人进攻的间隙,战士们并不是趴在战壕里等着,而是躲在山坡反斜面的地方防炮,阵地上只留观察哨,而现在很多影视剧里,战士们从头到尾都是躲在战壕里等着挨炸。
所以,陈老总将剧组拍摄费用当演习费报销也不算是照顾,拍摄现场确实像演习。
三、真正体验生活的演员们
《南征北战》导演是两位,他们进行了分工,来自于解放区的成荫负责拍摄解放军戏份,来自于上海的汤晓丹拍摄国民党戏份,大场面由两人共同负责。
导演分工好解决,但演员的演技和配合是个难题,《南征北战》里演员众多,还都来自不同的区域,之前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经历都不一样,如何配合好,演员演得像是一个问题。
剧组对此的解决方法就是让演员深入体验生活,像仲星火、铁牛这样本身就出自军队文工团的演员还好说,像冯喆、张瑞芳、项堃、阳华这些出自于大城市的演员则在体验生活上下了苦功。
饰演男一号高营长的是英俊小生冯喆,他去体验生活的地方是军营,每天他都跟普通战士一样出操训练,摸爬滚打努力让自己像一个兵。
不过老实说,冯喆的造型和气质在片中怎么看还都像一位教导员,没办法,颜值气质这块真的不好改变。
饰演女一号村长赵玉敏的是张瑞芳,她当年可是重庆话剧界有名的四大名旦之一,可是你从《南征北战》里根本看不到她身上任何的大城市气息,不论从扮相上还是气质上,这妥妥就是一个山东大姐啊。这个变化就是张瑞芳到沂蒙山区体验生活几个月的结果。
而饰演反派张军长和李军长的项堃和阳华,他们俩体验生活的地方则有些特殊,国民党高级军官战俘所在的战犯管理所。
所以,体验生活这个优秀的传统是演员饰演角色必不可少的环节,像姚晨在一开始出演《潜伏》时就找不到农村丫头的感觉,她到太行山区农村体验生活一个月才找到了翠萍的影子。可惜这样的传统目前在影视界居然逐渐消失了。
四、《南征北战》拍摄花絮
上文说了,《南征北战》剧组得到了一个野战师的支援,甚至还有一个刚从朝鲜回来的团,但意外的是,这些解放军战士却不愿意出演该片。
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战士一听说自己要演国民党士兵,立刻产生了对抗情绪,老子拼了命将他们打败了,临到最后还要演他们被打败的过程,不干。
毕竟《南征北战》拍摄时间早,距离解放刚刚过去两三年,战士们有这样的情绪也是正常,好在经过上级做工作,战士们还是接受了这个不一样的革命任务。
《南征北战》拍摄地是在山东临沂和青州,这里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为了配合剧组拍摄群众支援前线的戏,当地老百姓又拿出当年的劲头,给电影当群演。
只是,老乡们对拍电影还是有些懵懂,当他们看到那些“国民党士兵”时,居然拿起石头和土块砸了过去,这也怪不得战士们有情绪,当个演员被误会不说还得挨打。
《南征北战》的剧本第一稿涉及内容非常宏大,几乎囊括了华野三年的大部分战役,最后经过聚焦和修改,将剧情集中到了莱芜战役这一块,因为在莱芜战役之前部队里确实存在一些情绪,像许司令员就曾发牢骚:“你们当官的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只有两条腿。”
有了矛盾有了冲突才会有精彩的电影,所以选取这一段 历史 改编电影确实值得称道,也更能体现伟人的运动战思想。
有意思的是,虽然剧情简化了,但有一个角色反而复杂了,这个角色就是张军长。
虽然片中没有提及张军长部队的番号和他的姓名,但其刚愎自用的性格和野心勃勃的样子一看就是改编自张灵甫。
而这位张军长逃跑时坐在装甲车里被俘,其原型应该来自黄维。
最后,张军长被俘,战士报告他曾拿着小石头往自己头上砸,这个典故出处则是杜聿明。
看来项堃也是赚到了,一个人演了国军三大将领。
五、《南征北战》的经典台词比比皆是
由于《南征北战》拍摄早、上映早、上映周期长而且频繁,因此说该片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是好毫不夸张的。
于是,片中很多台词都被后人不断引用和传播,最后就成了经典台词,这里面我们还要感谢葛优等人的贡献。
笔者简单举几个例子:
葛优在《不见不散》里学过的,高营长给战士做思想工作时说的一段话:同志,我也想今天晚上就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的几百万军队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呀,同志,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
战士们在议论凤凰山何时打响:没有动静,就是快了。
刘永贵回到大沙河边,趴下喝了一口水:终于又喝到家乡的水了。
张军长向凤凰山喊话: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坚持最后五分钟。
李军长最后的求援:张军长,请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
参谋长感叹: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当然,还有葛优曾在《甲方乙方》里再现过的:我为领袖立过功。
此外,《南征北战》还有几个画面特别经典:
一个是双方争夺摩天岭,两边从不同方向同时冲击山顶棱线,这个过程采用蒙太奇手法拍摄配上紧张的音乐,使其成为该片最惊心动魄的一段。
另一个则是片尾解放军最后发起总攻的镜头,之后我们甚至在很多纪录片里都会看到这几个镜头,很多人都以为那是实景拍摄,实际上是出自于《南征北战》。
就是电影《南征北战》的故事,当然,这部电影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上世纪七十年代重拍的《南征北战》,那部电影里葛优的父亲葛存壮也出演了,也就难怪葛优对台词这么熟悉了。
老电影扛把子,经典台词数不清的“老三战”,到底是哪三部?
优质回答对于“老三战”来说,他们已经不是露天电影扛把子了,它们是影响了几代人包括外国人的老电影扛把子。
“老三战”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
虽然《南征北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第二版,但其影响力远不如第一版。
一、老三战都算是教学片
《地雷战》和《地道战》是正儿八经的军教片,也就是军事教育片。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将地雷战和地道战的一些细节交代得很清楚,老乡们和民兵们按图索骥一样可以很快达到一定战术水平。
据说这两个电影还被送到非洲去支援非洲人民的解放战争。不过,貌似黑叔叔们只学到了地雷战,地道战恐怕够呛。
《南征北战》也算是教学片吗?在笔者看来,一定意义上也算是。因为这部电影拍摄时间很早,1952年就拍了,那时候抗美援朝还没结束呢。解放军为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个师的部队担任群演,其中有一个团还是刚从朝鲜回来的。国共双方部队的军装、装备大多数都是真家伙。真到什么地步呢?据说在山东青州拍摄时有群众朝“国军”扔石头。爆炸场面用的都是威力很大的TNT炸药,结果最后战士们都没事,导演成荫却给炸伤了。
《南征北战》几乎真实地反映了解放军当年的作战风貌和战术动作,因此不论是服化道还是场面和细节,这部电影几乎算是一部纪实电影,作为日后研究解放军军史的教学电影完全没问题。有意思的是,本片制作费最后直接按照演习费用给报销了,可见其真实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南征北战》规格极高,除了导演是成荫和汤晓丹两位大导演之外,本片顾问是粟裕大将,剧本还经过了陈毅和林彪等人的修改,这规格,谁能比。
二、老三战都有原型
《南征北战》的原型战斗是哪一场?张军长和李军长原型人物是谁?这个网络上一直还有争论。笔者的看法是《南征北战》是经过加工的艺术作品,不论是战斗原型还是人物原型都不是特定的。相对来说,莱芜战役的成分最多,孟良崮战役也有一些。而人物原型相对简单,李军长主要原型应该来自于李仙洲,张军长主要原型则有不少来自于张灵甫。对于我军这边原型稍微要更群像化一些。
《地道战》的原型应该是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但是由于拍摄此片时高平村的地道已经被洪水冲毁,剧组就改在周围几个村庄的地道完成了拍摄。
《地雷战》的原型最好找,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海阳市,虽然海阳市不是第一个用地雷战打击敌人的,但是他们确实是用得最好的。影片中主人公赵虎的原型则是两位海阳市的地雷大王于化虎和赵守福。
而那位贡献头发制造出“头发丝雷”的女民兵原型则是孙玉敏。
说到演员的话,有意思的是,《地道战》里的高传宝扮演者朱龙广,《南征北战》里的胖战士李进扮演者铁牛,这两位日后都参加了《西游记》的拍摄。朱龙广饰演了如来,铁牛饰演了未来佛弥勒。
三、老三战那些经典台词
也许是观影人数太多,比如光《地道战》就创造了三十亿人次的观影记录。也许是看的次数太多,对于50和60后来说《南征北战》观看次数可能更多一些,对于70后和80后来说可能《地道战》最多一些,《地雷战》看得稍少一些。咱就说一点,每年的红五月大合唱比赛里,哪个学校没唱过《地道战》?
《南征北战》里经典台词不少,比如“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看在党国的份儿上,你伸出手拉兄弟一把吧”“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
还有冯巩用过的“又喝到家乡的水了。”
以及葛优用过的“同志,我也想今天晚上就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呀,同志,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
《地道战》里的台词则是耳熟能详。
“高,实在是高!”一度还成为广告语。
“你滴,军人的不是,战术的不懂。”则成为一个固定句式。
当然还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及被赵本山用过的“高家庄、赵家庄和马家河子!”
《地雷战》经典台词不算多,“不见鬼子不挂弦”是最经典的。
不过《地雷战》里倒是诞生了一个经典形象,那就是鬼子化妆成小媳妇去偷地雷时的滑稽样子。以后凡是有类似装束的人我们都称之为“像偷地雷的。”
你还记得其他经典台词吗?不妨分享一下。
电影南征北战表达的意思
优质回答与《地雷战》(唐英奇、徐达、吴健海,1962)、《地道战》(任旭东,1965)并列,电影《南征北战》(成荫、汤晓丹,1952)作为著名的“老三战”之首,最早筹划于1951年春天,是由沈西蒙一出名叫《战线》的四幕话剧所引起的。当时,各电影厂由于全国性的文艺整风运动全部停工,唯独上影所承接的这部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主题的改编之作,以其直接受“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领导而为次年“八一”建军节献礼的特殊身份,成为当年“一支独放”的准拍片。
其以1947年冬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详细描述了部分官兵、百姓对一路胜仗、一路北撤战斗策略由忿然不解到茅塞顿开的认识过程,从而通过具体入微的实际例子,从战势变化结合思想转变的两相对比入手,着力表现并证明了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毛泽东运动战思想。
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对《武训传》(孙瑜,1950)、《清宫秘史》(朱石麟,1948)等片大规模批判之际的艺术生产活力,更在苏联战争片的影响下,凭借其对重大题材、宏大场面的全景式展现和真枪实弹、气势磅礴的纪实风格,开创了中国史诗化战争电影之先河。
而在创作人员的构成上,影片则沟通南北、新老搭配,不单集合了成功执导过《钢铁战士》(1950)的北影导演成荫和上影导演汤晓丹两套班底;包括饰演高营长的冯喆、饰演女村长的张瑞芳等在内的原国统区老演员,也在同饰演师长的陈戈、饰师政委的汤化达和饰演战士的仲星火等解放区文艺干部的合作中,实现了从才子佳人、老爷太太到工农兵形象的全面转型。
而出于对人民解放军“运动战”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准确把握,电影厂还特别组织了军事顾问团加以把关。与此同时,总参谋长粟裕一方面通过对当年华东战场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的亲自讲解为影片情节的真实性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也从节省开支的角度对部分景地进行了调整,如建议将剧本中我方炸弥河桥改成炸弥河大坝,并以残破的青州火车站实景为重点等等,从而在艺术层面确立了朴素的新现实主义视像风格。
不仅如此,陈毅更是从剧本讨论入手直接参与创作,其对编剧沈默君所提出的“你们应该设计一个解放军团长,在大踏步后退的时候,搞不通思想,丧失了胜利信心,临阵脱逃,叛变投敌,最后在我军大踏步前进的时候,又被我军俘虏,受到军法审判”的建议,虽然未获全部通过,但这种“搞通运动战思想,不是听一次报告就通了的,是要经过斗争实践才认识到的”基本设置还是确立了贯穿全片的主要题旨和情节架构,并最终坚持了不偏不倚、实事求是的创作理念。
由此,不单扮演老区群众的须到山东农村与乡亲们同吃同住,扮演解放军的要进连队和战士们摸爬滚打,便是扮演国军将领的也要深入俘虏营同国民党军官零距离接触。从而在长达一个月的全方位“下生活”中,有效打破了角色塑造上的概念化模式:不单冯喆饰演的高营长卸下了军人角色冷厉、粗放的常规脸谱,将温厚有礼和多少带有书卷气的个性色彩与刚毅果敢的大将风范两相调和;就连敌方李军长(阳华饰)对张军长(项堃饰)“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的苦苦哀求也充满了人性的感动。
所以说,这样的一部黑白电影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提亮的色彩是无以比拟的。其所奠定的战争片雏形,一方面为新中国初期的电影创作确立了基本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以其丰富的艺术经验为当代主旋律影片与商业运作的联姻供给着养料。《集结号》(2006)导演冯小刚就曾明确表示,早在筹拍阶段就和美术在对《南征北战》中一些大场面战争戏的反复观片之下,获得了很大启发。
74版:红色浪漫之破冰
和1952年的创作背景类似,20世纪70年代的翻拍计划也不是平地里的突发其想,而是背负着重大的历史与文化使命,以故事片的恢复生产对革命舞台“样板戏”一统江山的局面所展开的一场破冰运动。这次翻拍主要是在1973年后,由长影的《青松岭》(刘国权、姜树森,1974)、《战洪图》(苏里,1974)、《平原游击队》(武兆堤、常甄华,1974),上影的《渡江侦察记》(汤晓丹、汤化达,1974)、《年青的一代》(凌之浩、张惠钧,1976),八一厂的《万水千山》(严寄洲,1976),连同“北影”的《南征北战》(成荫、王炎、汤晓丹,1974)一共7部重拍片,真正打开局面的。
相对于前作,技术上的进步显然以彩色胶片及其表现下的服化道、场面场景等美术层面最为直接抢眼;但就故事情节的再度创作而言,则是本着“不走样”的翻拍原则而少有变动,有些地方甚至连对白都只字未动,置景、机位也常常与先前保持一致;因此,反倒是一些细节性的元素,在“文革”时期这一特殊社会环境下,充分引起了创作者的注意,以致在具体编排上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态度。例如在行军方向上,52版是共军向右行进、国军俘虏向左行进;而74版则有意将其修改为共军向左、国军向右,以求最大程度上保证影片在对相关政治概念的隐性解读中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气候的不同,新作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以北影厂和文工团宣传队为中心的演员构成,不单在影片台词上化先前的南腔北调为清一色的普通话,同时也因其有板有眼、统一而标准的戏剧式表演风格,在整体基调上对革命浪漫主义呈现出明显倾斜。由此,无论是一以贯之的革命进行曲以充满节奏感的声画对位所谱写的激昂斗志,还是运用平行蒙太奇对国共双方内在气势与外在战势的双重交叉对比,都俨然可见着墨处的铺排与用力。
尽管如此,这种对政治内涵的高度敏感,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令人物编排与情节建构得以和谐顺畅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凭借对军政平等、官兵平等和军民平等一系列的细节展示,为热情歌颂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另一方面,也以敌我为判定界限,通过概念化、公式化的角色描写和了然于目的政治宣传,有效回应了党在文艺政策上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和当时民众在朴素的阶级观念下爱憎分明的观影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国家建设,原外景地“凤凰山”、“摩天岭”一带连同弥河沿岸由于修筑水坝早已不再是原来的荒芜,村庄里也纷纷盖起了新瓦房。破败的将军庙火车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装扮一新的人民群众,无论男女老幼,个个漂亮了起来。仿佛剧中年代也跟着现实生活的脚步携带了时代的气息,有了不一样的精神面貌。当然,故事延展的前因后果没有变,战无不胜的主题思想没有变,在电影创作极度贫乏的社会征候下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也没有变。而不论后人对其艺术成就上的是非功过如何评说,以《南征北战》为代表的这样一批重拍片都以其独特的美学倾向和史学意义,成为被尘封的10年中划开黯淡与喑哑的一道锋芒。
而对当代中国而言,所谓“红色经典”则不仅是主旋律影片下国家意志的代言;更多的时候,其所负载的是市场经济建设当中,国民面对生产生活的压力与动力、与激情,而对革命年代之昂扬、纯粹自然生发的怀旧与憧憬。作为一种收视心理,在被纳入进大众消费视野的同时,亦以文化反思的身份成为了某种桥梁。其所勾连的不仅是与“新时期”相对应的历史记忆,更是蕴藏于特定创作范式与美学风格之下整一的社会理想与道德风尚,从而在视听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中,实现对基本价值取向的积极重构。
如何评价《南征北战》?值得一看吗?
优质回答《南征北战》是新中国银幕史上不朽的战争史诗,大量的经典段落和台词至今让人津津乐道,是值得一看的。
该剧叙事清晰,充满艺术张力。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没有简单地脸谱化,很有生活气息。
与同时期其他战争题材影片相比,该片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影片。
其中,抢占摩天岭、凤凰山总攻两场大戏,在当时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空间纵深镜头运用得相当成功,体现在画面上的战争气势十分壮观,是新中国电影表现战争大场面的经典段落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地区与敌人经过多次激战,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优势装备和优势兵力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部队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于苏中七战七捷。
为了更有力的歼灭敌人,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实施了大踏步的后退。 对这一举动,起初有些战士一时想不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领的部队,转移到山东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当地百姓对人民军队的后撤也十分有意见。为了平抚安定战士和老乡们的情绪,高营长和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的作战意图进行传达和解释说明。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学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百视网关于地道战老电影全集播放介绍就到这里,希望能帮你解决当下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