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松烈(余松烈铜像)

电影91 9 0

余松烈(余松烈铜像)-第1张图片-九妖电影  姓名:余松烈  职业:小麦栽培学家  国籍:中国
基础介绍

余松烈(1921.3.13-2016.4.20),浙江省慈溪县人,中国著名小麦栽培学家、教育家,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1942年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加入***,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院士一生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普及,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

目录

基本资料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社会任职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

中文名:余松烈

外文名:YuSongLie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慈溪县(今慈溪市)

出生日期:1921年3月13日

逝世日期:2016年4月20日

职业:小麦栽培学家

毕业院校: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作物栽培学》

人物生平

1921年3月13日,余松烈出生于浙江慈溪(现属江北区),先后就读于庄桥镇集成小学和宁波中学。

1938年5月,他随叔父等人由吴兴辗转避难到上海,先到补习学校补课,9月间进入新迁上海的南通学院农科读大学一年级,晚上则继续在补习学校新开办的致用大学农学院上课。

1940年6月,余松烈作为上海南通学院农科肄业生,经考试转入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

1942年6月,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获农学学士学位。

1946年春,他创办了专门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新农出版社。

1949年9月,29岁的余松烈辞去上海新农出版社经理职务,到山东大学农学院工作,借助山东小麦主产区的优势,他开始了小麦高产理论研究探索。

1950年8月,余松烈在山东大学农学院讲授新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并创建小麦育种和栽培试验田,利用种间杂交开展分枝小麦的育种工作。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年,他培育出小麦新品种“山农1

主要成就

余松烈长期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

1942年,他与赵仁镕合作完成的研究《小麦收获时期与产量品质及生活力之关系》发表在福建省立农学院所出版的《新农季刊》上。1950年秋,余松烈在山东农学院创建小麦育种和栽培试验田,从事“小麦周期播种试验”和分枝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以及利用种间杂交改良分枝小麦的工作,直到1966年“***”开始,这是他在山东从事小麦研究的第一阶段。1976年在山东滕县种精播试验田时,创出了小麦平均亩产638公斤的高产记录。到1991年,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在山东推广达1217万亩,在全国累计推广10690万亩,增产小麦43.6亿公斤。1978年,他主持了在滕州农村进行的小麦精播高产栽培试验,结果使11个实验村的小麦亩产超过500公斤。他亲

社会任职

曾兼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23年、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栽培研究委员会委员、小麦学组组长,山东省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第七、八届中国人大代表。

曾担任民盟泰安市委主委、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山东省政协委员。

人物评价

为中国小麦科研和生产作出的杰出贡献,追忆他几十年如一日献身农业、心系国家粮仓的爱国情怀,怀念他事业重于生命的光辉一生。(山东农业大学评)

余松烈先生一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献身科学、勇于创新,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教育和科技事业,他的逝世,是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表示深切的哀悼。(网易网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