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提到的所有电影!奇葩说里面提到的电影

电影91 7 0

只可惜时间不够,贾晓玲的母亲李焕英因为一场车祸,没能走出医院。结果发现妈妈早与爸爸贾文田相恋三年,并且已经领证,于是,母女二人发生了冲突,贾晓玲还把妈妈的结婚证给撕坏了。其实,妈妈李焕英一直无悔自己的选择,只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健康快乐。在这一次穿越中,妈妈李焕英也同样获得了救赎。

奇葩说提到的所有电影!奇葩说里面提到的电影-第1张图片-九妖电影

李焕英催泪背后:藏着中国亲子关系的真相,孩子与父母是双向救赎最佳答案马东曾在《奇葩说》中推荐电影《你好,李焕英》,他说自己看完后“哭得跟鬼一样”。毫不意外,在影片...

今天百视网小编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奇葩说提到的所有电影,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李焕英催泪背后:藏着中国亲子关系的真相,孩子与父母是双向救赎

最佳答案马东曾在《奇葩说》中推荐电影《你好,李焕英》,他说自己看完后“哭得跟鬼一样”。毫不意外,在影片接近尾声时,我听到电影院里已经抽泣一片。

为什么电影《你好,李焕英》这么好哭?

其实,这个世界从不缺令人动容的故事,这个让人落泪的故事本身也不新奇,只是它引爆了我们内心的柔软、遗憾、愧疚等情绪,替我们说出了心中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

悲剧的核心在于时间的缺乏。女儿在妈妈去世前,来不及说一句“感谢”和“抱歉”。妈妈在离开前,也来不及说一句“原谅”和“无悔”。

于是,影片选择了穿越来解决这种冲突。女儿(贾晓玲)和母亲(李焕英)分别带着现在的记忆穿越回了过去,展开了一次与时间的赛跑,各自获得了救赎。

身为子女时,我们都想学会奔跑,这样便可以一心一意地向前,奔赴无限可能的未来,却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父母留下了遗憾和亏欠,正如影片中的女儿贾晓玲。

从小成绩不好,总是捣乱闯祸,没考上好大学,却造假做了一张假的录取通知书,让母亲在众多亲朋好友面前难堪。

身为孩子,我们总是倚仗着年轻又有人疼爱,有时一意孤行,有时任性妄为,有时虚荣自大,有时不堪一击,遇到挫折和困难,总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宽容和理解,而且期望这种被爱可以是永远。

只可惜时间不够,贾晓玲的母亲李焕英因为一场车祸,没能走出医院。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类故事里有多少亏欠、懊悔与遗憾,观众们心里就有多少真实的故事没有说出来。这些情感体验并不新鲜,却胜在真诚无敌。

于是,故事里穿越后的贾晓玲,做出了一系列荒唐、搞笑、怪诞的行为显得合情合理,而她最主要的心理动机就是想让妈妈李焕英高兴一次,也我们每个人心里住着的那个小孩的心愿。

成长时一往无前,回头时后知后觉。贾晓玲认为自己的出生没有给妈妈带来幸福,于是穿越后,一心想撮合妈妈李焕英和厂子的儿子沈光林,改变妈妈的命运,以希望妈妈过上幸福的一生。

结果发现妈妈早与爸爸贾文田相恋三年,并且已经领证,于是,母女二人发生了冲突,贾晓玲还把妈妈的结婚证给撕坏了。

贾晓玲一心想弥补自己对妈妈的亏欠,只是这种后知后觉的醒悟,依然没能给妈妈带来任何改变。直到贾晓玲通过妈妈给她补的裤子发现,妈妈也穿越了。

其实,妈妈李焕英一直无悔自己的选择,只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健康快乐。贾晓玲奔跑着来到妈妈身边,对妈妈李焕英说出:“”妈,你别走!”这里说出了女儿对妈妈的无限依恋,同时也是对自己“亏欠感”的最终救赎。

在这一次穿越中,妈妈李焕英也同样获得了救赎。李焕英说:

“我只希望我的女儿健康快乐就行”

“她是让我高兴来了”

“我很幸福,你怎么就不相信呢?”

这三句话说出了天下母亲的心声,她们把对孩子的爱,习惯藏在心里,羞于表达,通过一次穿越说给了自己的孩子。影片也借李焕英之口,传递给了荧幕外的观众,妈妈的爱是无悔无怨。

我是妈妈的女儿,也是自己女儿的妈妈。当我拥有了这双重的角色,才真正理解亲子之间是一场接力救赎。

就像影片开头和结尾反复说的那句话:“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女儿不记得妈妈少女的模样,但妈妈永远不会忘记女儿小时候的样子。

有一天晚上,外婆问女儿:“妈妈好看,还是你好看?”女儿说:“妈妈没梳辫子,妈妈不好看。”

(女儿对外婆给梳的小辫儿特别满意,最近以此为美,常欣欣然)外婆说:“不!你妈妈比你好看,一百天的时候就已经长得很好看了。”

女儿有点不开心,双手交叉抱在胸前,嘴也撅得老高;我在一旁赶紧打圆场:“月月最好看了,妈妈没有你好看!”然后,我和外婆互相使了一个眼色,哈哈大笑。

我不会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但我妈妈记得;以后我也不会忘记女儿小时候的模样,就像我妈妈一样。

亲子关系里的爱通过血脉相连,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从妈妈那里感觉到“亏欠”的地方,在对自己孩子的付出中获得救赎。正如阿德勒哲学所谈的幸福秘诀,在于对他人的贡献。在我与你的关系里,建立“共同体感觉”,让你成为我生命里的一部分。

涉及“原生家庭”题材的影视剧,近些年总能引爆网络讨论,似乎人人都有一个渴求被治愈的童年。

网络上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成年后,子女都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而父母却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

这里的矛盾冲突在于“期待与理解”,子女期待父母的理解,父母期待子女的理解,都是站在自己角色的位置,发出的理解请求。然而,角色困住了我们,直到有一天,当我们自己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时,才猛然惊醒原来自己一直没有理解。

也许,学会表达可以成为解决亲子问题的一剂良药。

为人父母的你,多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

为人子女的你,多谈谈自己的想法,让父母放心;

我们不能像导演一样改变时间的轨迹,让现在女儿和过去妈妈在另一个时空相遇。但我们可以像演员一样沉浸到对方的角色里,让作为孩子的自己和作为父母的自己,不留遗憾。

《奇葩说》:“神仙打架”的精彩到底长什么样?

最佳答案作为《奇葩说》的忠实粉丝,《奇葩说》第五季开播的时候疯狂给身边的朋友们安利,但不得不说,节目前几期的表现真的让人大失所望。

好不容易熬过了《中国有吵架》的阶段,后来几期频繁出现的辩论看稿,在现场插科打诨,还有一次次的下场撕逼,节目的选题也天天囿于家长里短,男情女爱,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难受,甚至中间差点弃了《奇葩说》。

这真的不是我当初爱的那个《奇葩说》啊!

这个金句频出的综艺节目,曾经靠着《愚人水到底要不要喝》《我们终究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是一件坏事吗》在我心里成功封神,真的不希望它最终沦为纯娱乐的产物。

看完11月16日的这期《奇葩说》之后,我知道,我最爱的那个它,又回来了!

本期辩题: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杨奇函的人设类似于之前的艾力,大家都在调侃他,观众在他刚刚站起来的同时就开始跳票,是众人的开心果。

他一直都是《奇葩说》第五季被cue最多的新奇葩,但这也就意味着他说出正经的辩论观点的时候,说服力已经被消减掉不少了。

1、寒门再难出贵子

杨奇函从“你今天变得更博学了吗”开始抛梗,从现实入手,讲清华大学近几年来入学人数中,所谓“寒门子弟”的占比越来越少,而共享知识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杨奇函搬出诺奖得西奥多·舒尔茨的观点来佐证:当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差距会越来越小,这意味着大家变得更博学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就有可能逐渐变小。

注:杨奇函的点非常棒,但是论据却不太讨好,有了“寒门”的因,才种下了“难出贵子”的果,举个例子,我出生在西北偏远小镇,从小学的都是夹杂着各种口音的英语,学了十几年,还是哑巴英语,比我小十岁的弟弟曾经很苦恼的问我,为什么同样的单词,初中老师和高中老师的发音却完全不同,穷、偏远、落后带来的教育资源不平等,才让结出“贵子”的果那么难,“知识共享”消除了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在这一点上我绝对支持。

他的点从社会的横切面展开,大家的受教育水平一起提高,“寒门”出现的力量就减了不少。

2、不要因为技术有风险就排斥,要拥抱技术

这个观点上杨奇函古今类比,段子齐飞,成功热场。

人类文明最大的教训,就是对技术的警惕,对人性的宽容。

人类文明最大的经验,就是对技术的宽容,对人性的警惕。

1、共享知识一视同仁,非常荒谬

注:这项技术很荒谬,不然也不会出现在奇葩星球上,这是可辩驳的点,但是赵英男的论据,真的是漏洞百出,给了对方揪住小辫子的机会。

【生的不是孩子,是博士】这是赵英男的论点,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学识,知识储备超越父辈们的人比比皆是,亲子教育也不可能只浅浅停留在知识层面。

2、这个技术极大的破坏了现有的公平格局,抹杀了个人努力

赵英男的点是寒窗苦读十二年,到最后知识共享,清华大学解散了。

注:知识共享和清华大学解散没有直接联系,这里论据也不好。借用杨奇函开杠的一句话“不要为了一场辩论,把母校都要搞黄了”。

3、拥有所有知识后,发现世界无趣,未知才有探索的乐趣

春节回家,也不好稀罕看春晚了,进门第一件事,发现姥姥在做机器人,爷爷在仰望星空,吓不吓人?

注:这真的是全场bug最大的论据。

1、针对少部分人的不劳而获叫特权,对于多数人和全部人的不劳而获叫文明

2、古圣先贤求知探索问题,就是上天对他最深的礼物,而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我们能够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我们能够和古圣先贤在一起,这怎么是不公平?这其实是对于我们最大的认可和公平。

3、科技进步带来人的自由

在2006年,我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在2006年以前,我用了十五年去学英语,我用了九年去学计算机技术,在2006年的那一年,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看的论文打印出来,跟我人身高是一致的,我达到了什么?我达到了在复杂网络领域里面,关键词的含义我听懂了。

我的人生啊那是,15年的人生,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七岁,如果我15岁的时候就有我27岁的知识储备,我的人生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我不敢想象

注:这是很有分量的一个观点,体现了求知探索过程的艰难,也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的无奈,这是高老师发挥最好的一场。

4、朝闻道,我夕死可矣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终将到来的时代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以文明以岁月

这一次,我是宇宙无垠的面壁者

这一次,我是知识共享的破壁人

注:作为李诞粉丝,觉得他在选手辩论中途插话的行为确实欠妥,诞总求求你不要作妖了好嘛?

但在奇袭阶段,李诞关于爱迪生的反馈感觉也很赞,知识的垄断创造价值,知识垄断让一部分人创造价值获取收益。

1、我懂的大家都懂,不该懂的也懂,一个比一个懂

我非要了解怎么保养前列腺干什么,我老公有病可以去医院

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了,要搞九年义务流放吗?

注:傅首尔的这个点可以打知识共享会带来资源的浪费,未经筛选,会出现许多无效信息,但她最终将点落在了“懂那么多干什么”,有点“反智”的意思,这点上也让陈铭抓住了漏洞。

2、这个技术严重影响人类的多样性,我们只剩下一个共同特征叫博学

我这么大屁股,你让我穿杨奇函的裤子,我穿不上

3、技术不分善恶,但人分

色狼精通心理学,专业捕杀者成为了动物专家,所有博士后都去犯罪,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维护一个世界的美好,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但毁灭这个世界,只需要几个人努力就可以了。

4、世界需要朦胧美,无知是相对的,但它也可能是快乐的源泉

以前我看山是山,看海是海,现在我看到的是无数的分子,公式,世界蒙上一层纱,不是很美妙吗?

注:这是我不同意傅首尔的一个观点,知识掌握的多并不代表丧失了对美的感知能力,场上的蔡康永、高晓松、薛兆丰都是精英知识分子,他们对待这个世界游刃有余,比我们更能感知世界的美好好嘛?

5、博学是好,但一夜暴发的博学真的是好事吗?

它会让我们变得无法自洽,最终,我们都会变成人类之光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在人人高知的假象里,体会另一种更痛苦的平庸。

1、首先将话语权转到自己身上来,提出信息、知识和智慧是三码事,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正视听。

他把“一瓶水的温度是7度”定义为“信息”。

把“水在零度会结冰”定义为“知识”。

把“将水制成冰棒,卖给他人”定义为“智慧和能力”。

注: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陈铭有多老道,前几位辩手辩论的时候,对于“知识是不是能力”一直含糊其辞,薛教授多次质问,但没有得到正面回应,只有在杨奇函和赵英男开杠时,提到过一句“共享知识,不等于共享能力”,但能力和知识之间的细微差别又是什么呢?

《奇葩说》是一个非常彰显个人个性的舞台,想想如果芯片可以重塑你的知识和能力系统,这和把人当成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这也是我最初觉得正方可能会很难打的原因。

陈铭的举例一出,将能力从题干的讨论范围拆解出来,说明我们即便拥有了同样的知识,但对于知识的处理与运用,取决于个人能力,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

2、知识,并不会影响到我们的选择,即便有着一样程度的知识的两个人,价值选择也不一定相同,所以说共享知识抹杀了世界的多样性,并不存在。

陈铭举出世界上最顶级的肺科专家的例子,当肺科专家到了一定的高度,对应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的,但在抽烟问题的选择上,却不尽相同,有人健康为大,有的自由至上,说明我们每个人在心中的价值排序,不会受到共享的影响而改变。

注:《奇葩说》场上像陈铭这样有实力的选手,面对对方辩友抛过来的论点,一定会第一时间拆解,而不是以“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去搪塞,同时辩论在这一来一去之间火花四溅,这也是作为观众看辩论的乐趣所在。

3、面对傅首尔的“用知识做坏事”观点,陈铭采用了“归谬反证法”的技巧,甚至是“逐步归谬”,层层递进,来让大家体会这个论点的荒谬所在。

人性难测,核弹一个响指后果不堪设想,那我们今天高等大学里面的核博士教育,那可不能开展。这么一教,你知道哪些学生是坏学生吗?

那硕士教育也不敢轻易教,小学教育也不敢,那怎么办,小学入学的时候,先进行基本的道德检测,如果测出有危险,对不起,这学生可不能教!

按照这个逻辑,所有知识传播和普及的过程,都有可能被坏人利用,那应该发明一种芯片,一秒抹杀所有人的知识,世界以下就安全了,我们都变成猴了。

注:辩论强者,逻辑紧密,在三辩位置上查漏补缺,是本期的无冕之王。

4、知识共享不是推开窗户,而是让我们把每个世界的门打开,走到一个又一个的平行五彩斑斓的世界当中去,去看同一个地球,看到的是无数个平行世界。

1、一个知识领域中的能力,是从学习这个知识的过程中来的。

知识只是工具,它再好也只是工具,而我们人,才是目的。我们今天对于知识的态度错了,我们就享受不了拥有知识的价值。

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可以被省略。

接着用《西游记》中为什么佛祖要唐僧要经历重重艰难万险,而不是直接把经书给他的故事,来说明:

经书是可以运输的共享的,但取经的路是不可以的。而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

我们现在不是活在一个知识被锁在庙堂的时代,而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活在一个我们生产知识的,超过我们储存它的时代。

我们这个时代考验的恰恰是你从这些知识当中去挑选、辨别、排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熟能生巧的一种直觉,他是不可以被存进芯片的。

而你的芯片,让你误以为你懂得了一切的芯片,他给你的是不必要的知识,他拿走的是你必要的智识。

注:“我们今天面对知识的态度,应该是什么?”詹青云提出了这个质疑,这是非常好的点,当知识被我们“不劳而获”之后,我们该如何去对待它呢?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知识付费逐渐新起,当满屏都是“三十天速成10W+写手”类似的广告。

我们该不该去重新思考一下写作的意义,当所谓写文章的技巧、套路在你脑海里面已经成型,你会不会已经忘了,当年想要写作的初衷?

2、知识不同于芯片,它是我们相信为真的东西

共享知识的芯片,是别人替你去决定,什么知识什么是真理

人和知识的关系是互动,不是服从

那些知识进步的时代,是人可以否定知识的时代

注:刚刚陈铭解释完信息、知识、能力的差别,这边詹青云又纠结在了对于知识本身的定义之中,这个立论并不好,甚至高晓松在奇袭的时候也提出了质疑,相信为真的,那不是知识,是真理。

开杠环节

陈铭:“知识是可证伪的外部规律总结。”

詹青云:“知识之所以可证伪,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人,相信不同的东西,而今天用一套标准统一所有人的思想,永远不会被证伪。”

陈铭:“没有统一,对方刚才说热力学的时候,开尔文说,这个大厦已经落成了,还有半句话被你掩盖了,那半句话是,只有两朵乌云飘在上面,那两朵是不是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如果牛顿7岁的时候,就知道了开尔文的话,我们的物理会往前进步多少?”

詹青云:“为什么会有那两朵乌云,不就是那个年代,还有人相信,这座大厦还没有落成吗?”

陈铭:“不,是因为你掩盖了这两句话,误导了大家的判断,所以知识垄断才能带来知识的控制。”

1、宗教为什么要迫害知识和科学,因为科学在跟宗教争夺解释世界的权利

用巴格达知识的辉煌与消散,证明了建立知识极其困难,而消灭知识易如反掌。

2、我们都是知识的既得利益者,怎么忍心剥夺没有资源享受知识的人?

为了家长的方便,你要让小孩子塞在学校里面,一天八小时坐在椅子上不动,就为了学那些他长大以后,完全记不得的知识吗?

4、让寒门出更多贵子”、“让穷人看得起病,吃得起抗癌药”,本身就是最厉害的煽情武器,正义凌驾于一切,就如同《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取得的票房胜利。

1、知识版权能够保护发明者的利益,比起热爱,利益更能驱动科技的产生

用只允许最有可能打捞到珠宝的公司去打捞,具体说明了“彰显特异性”是一种节约不必要成本的方式,就是对于一些事情的垄断。

因热爱干一件事,不会去计算成本。然而为了利益会控制成本,会谋求最大收益率。

注:《奇葩说》最后,高晓松站出来说,这是反方最有力的一个论点,全场看下来,确实如此。

控制成本,对于社会来说是减少资源的浪费,对于个人来说,是减少无谓的消耗。人生短暂,个人能力终究有限,在短暂的人生中,人总有“有所能有所不能”,在求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最能看到自己能力的所限,以及自己毕生所爱。

初中和好朋友坐同桌,发现自己上物理课昏昏欲睡,上历史课的时候却精神饱满,同样的时间,花费在不同的学科上,结果却相去甚远,正是在这种差异化中,我才渐渐看清了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

而现在,如果有个芯片,把全科知识都导入你的脑海,你什么都懂,那你如何在纷扰的信息中,做到“术业有专攻”?

2、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用善良的意愿铺成的

这个技术,关乎奇葩星球的存亡,因为它讲的是,我们是有一个大脑,还是有无数个大脑,我们因为奇葩来到这里,因为奇葩而精彩,我们不要因为为了平庸而苟且。

山区的孩子,缺的不是知识,而是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缺一个叫他们怎么用知识的人。

比匮乏知识更可怕的是,这些辛辛苦苦学了知识的人,发现知识没有用。

我们可以共享教育、共享观点,但是不能直接共享这个结果,这不是在分享知识,这是在扼杀知识。

山区的孩子需要的是人们叫他们怎样用知识,那就先用这个芯片,让大家知道所有知识,接下来的教育,我们致力于好好研究创造性、突破性、开放性,更新它,挑战它,质疑它。

拓宽知识芯片的边界,不断向未知迈进。这是未来可以来到我们身边的教育模式,节约孩子们死记硬背的时间,给予他们更多创造性的天空。

这是拥有芯片后,我们可以做的所有的事情,不是没有事可做,我们还有星辰和大海!

注:最后这句在我眼里真的是全场最佳,很开心在这样一个综艺的舞台上,可以听到对于教育这样的愿景,在傅首尔说完“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了,只能九年义务流放”吗,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哀,难道我们教育的边界就狭窄到这个层面了吗?

后续康永哥讲的“你要让小孩子塞在学校里面,一天八小时坐在椅子上不动,就为了学那些他长大以后,完全记不得的知识吗”,直接提出了对于这种教育模式的质疑。

什么是好的教育,陈铭在结辩时的这番话,可以当成一个参考。

作为《奇葩说》元老级别的人物,陈铭经常被贴上各种标签,例如“鸡汤王”“护妻狂魔”,大家常常说他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

抛去他的这些标签,对于教育,身为老师的他,一直有着自己的坚持,这也是让我听到他说这句话非常感动的点。

在《奇葩说》第四季“是否要一键定制孩子的完美人生”那一期中,陈铭说过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

“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是雕刻模式,教育的客体是孩子,现代教育的客体,也许已经从孩子变成了环境。

我们的关注点不再是这朵花,而是真正变成了空气、水和土壤、养料,尽可能营造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能够尽情成长,让可能性变成“常态”,这是教育最美的地方,教育的死敌就是定制,定制的心,初衷就错了。”

如果有一天九年义务教育真的消失了,我们不是没有事做,相反,我们要做的,真的还有很多。

一个芯片,如果能够同时共享跟及时更新70亿人所有的知识跟讯息的话,那意味着几乎做到了全知。

而一个植入了芯片,几乎全知的人应该是个什么状态呢?博尔赫斯很有名的一篇短篇小说叫做《博闻强记的富内斯》,里面就描写了一个没有什么东西他不记得、近乎全知的这么一个人。

那个人记得一切时间发生的一切细节,但就是因为他什么都记得,所以他没有遗忘任何一件事,而一个人不遗忘任何事,其实就是等于没有知识。

因为知识的获得是要删掉一些对你而言不重要的东西,要通过膺选才能有所收获。正是因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能从同一件事物中看到不同的重点,因此才会出现各类学科。

假如今天所有讯息都集中在一个人的脑子里面,那对他而言,不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就等于没有获得知识。

注:做了快十年道长的粉丝,看到道长作为本期男神出现在舞台上,真的很激动。对于《奇葩说》的舞台来说,道长可能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在中途还怀疑过辩题,他呈“骑墙之式”,也很难选择自己的持方。

但这也正是道长难能可贵的地方,对于任何“一边倒”的观点,他始终怀揣着知识分子的警觉。

很多时候,当我们看世界的眼光还很片面,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还不够了解的时候,就去早早下论断,真正愿意去质疑事件本身,坚持了解全貌之后才肯做出判断的人,却少之又少。

这期《奇葩说》的结尾处,马东提到了在欧美国家老师会经常带领学生来一起做的游戏:抛出一条言论,然后让学生判断这是事实还是观点。

“人类在进步。”

“观点。”

“技术中立。”

“观点。”

“人生而平等。”

“观点。”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奇葩说提到的所有电影的信息了解不少了,百视网希望你有所收获。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