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西南》:既有历史价值 又有人文关怀(走向大西北演员表介绍大全)

电影91 19 0

《走向大西南》:既有历史价值 又有人文关怀(走向大西北演员表介绍大全)-第1张图片-九妖电影

【“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文艺作品巡礼】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扶持剧目《走向大西南》近日播出。全剧集中展现了邓小平、刘伯承与贺龙等带领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战胜种种困难,成功解放、接管、改造、建设大西南的丰功伟绩,涉及土地改革、重大项目建设、剿匪除恶、和平解放西藏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在大西南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开拓性成就。

《走向大西南》的故事分为三个层面:在决策层面,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在执行层面,突出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以及赤诚热烈的为民情怀;在探索层面,“进城赶考”面临的都是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新思路、新办法。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主创团队尊重史实,在创作中参考了大量权威史料文献,以邓小平等西南局主要领导人的年谱、回忆录、传记等文本资料为主,辅以学界对邓小平在西南局工作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力求真实还原重大历史场景,让观众看到了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和斗争勇气。面对西藏分裂势力的猖獗,邓小平综合分析实际情况,提出“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科学对策,为西藏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面对国民党以粮食为突破口制造混乱,他决定正面迎战,大获全胜。这一系列成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时代之问的有力注脚。

《走向大西南》向观众揭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整顿干部队伍作风,培养民族干部、年轻干部等人才工作,也是该剧表现的重点。特别应当提及的是,剧中走向大西南的队伍中,有一组特殊的人物,即从解放区选调的干部和由进步青年组成的“西南服务团”。“西南服务团”在之前的影视作品中鲜有集中展现,《走向大西南》首次聚焦这1.7万名青年告别亲人,跋山涉水,投入接管、建设大西南的艰巨任务中的壮举,讲述他们成长、扎根、战斗在大西南,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成为建设大西南的重要力量的过程。

此外,《走向大西南》以大量篇幅表现邓小平在研究、决策重要工作时的运筹帷幄、殚精竭虑,同时融入大量“家”的元素,以生活化叙事塑造更加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剧中“家”的元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家园”,剧中邓小平接到去西南的任务后,第一反应是“要回家喽”。大西南对于剧中的邓小平而言,不只是工作地,更是家园,这就为之后他在大西南开展工作的故事增添了建设家园的情感色彩,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第二个方面是“家风”。培育和传承良好的家风既是对家人的爱护,也是对事业的负责、对社会的担当。剧中邓小平不让工作人员给怀孕的妻子卓琳加菜、教育胞弟邓垦等情节,表现了他从我做起,从家管起,从身边人带起的思想。第三个方面是“家人”。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在剧中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她主动报名到干部子弟学校当教员、带领机关文教妇女干部宣传《婚姻法》等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剧中还有很多受到邓小平的感召,服务大西南、建设大西南,在不同岗位上贡献自己力量的干部群众,也可以看作是邓小平的“家人”。这些“家人”的工作生活故事共同参与了邓小平形象的立体塑造,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让奋战在大西南的中年邓小平成为中国电视剧画廊中新的典型形象。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要出新出彩,让观众爱看,就要在题材选择上有独特视角,努力挖掘新鲜史料,在主要人物的立体塑造上下功夫。在这方面,《走向大西南》带给我们很多宝贵启示。(作者:李明毫,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研究部副主任、主任编辑)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11日 14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