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潜入敌营的地下工作者来说,此时的南京是汪伪政权统治下的城市,汉奸当道,可以说是龙潭虎穴。后者兼任特种警察署署长,实权在握,一心扳倒对方。第二重身份,是军统特工“雨花台”。在日本联络官藤原武的施压下,南京汪伪政府安保局对此展开调查,限期一个月。但危机并不会就此过去,金深水的对策,是利用安保局局长卢敬瑜和副局长俞至仁之间的内斗。不仅解除自己的危机,干掉恶贯满盈的李士武,以此取信于卢局长。
何为国产谍战片的天花板?《风声》。
偏就有导演,不肯蹭自己导演影片的热度——“《刀尖》不是《风声》”。
发言者,高群书。
2009年,高群书担任导演、麦家编剧的电影《风声》在电影市场拿下2.35亿票房,更以豆瓣8.4分的成绩稳居华语谍战电影高分榜榜首。
一晃14年,谍战类型影视剧起起落落,但再无第二部《风声》。
当下的谍战片市场,缺的不是票房,而是一个“破局者”。
就在前天,高群书携手老搭档麦家,带着《刀尖》归来。
这部电影刀锋有多“利”,从海报就能看出端倪。
张译、黄志忠、郎月婷、成泰燊、沙溢、高捷、金世佳、李淳,各有角度,各自矗立。
之前的几支预告片,几个角色悉数登场,全程几乎没有一句台词,全靠表情、构图和打斗,把剧情张力拉满,让人期待值拉满。
但这些我都觉得都不是最锋利的。
最“锋利”的无疑是他——高群书。
从《东京审判》到8.2分的《千钧。一发》,再到8.4分的《风声》,时隔14年,等待5年,这个一路都在拍抗战、谍战类型的“野路子”导演的谍战新片,终于“开刃”。
为了这部《刀尖》,他走上前台,搞出来一堆“尖峰金句”——
他对自己新作的评价是“《风声》是《风声》,《刀尖》是《刀尖》。”并称《刀尖》「展现的是人物的成长,是任务的悬念,是能否活到明天的未知」。
有观众点评:《风声》是抽丝剥茧的悬,而《刀尖》是步步惊心的险。
我也第一时间看完了全片。
毫不夸张地说,影片的后劲,直冲我脑门。
如果说《风声》一举把国产谍战片推上了类型化巅峰,那么《刀尖》则完成了一场极具野心的,谍战历史片的尝试。
高群书从当年《风声》的万丈悬崖走出来,又带着一众演员,完成了一场刀尖上的舞蹈。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四个“第一次”。
听过“风声”,再探“刀尖”,高群书这回要用《刀尖》挑开谍战片的天花板了。
01、第一次拍出南京谍战故事
说影片后劲儿大,是因为它带给观众的预期,突破了观众对传统谍战片的预期。
说起民国谍战,观众的第一反应,就是上海滩。
但《刀尖》的谍战戏历史背景,是1940年的南京。
当高群书的镜头,对准身穿制服、开着翻斗摩托的金深水,进入这座冬季阴雨、路面潮湿的城市。
就像把观众带入了,那座刚经历大屠杀两年多,立于废墟之上的南京,去感受城里的波云诡谲、险象环生。
这是很多谍战片忽略的背景——
1940年南京城复杂混乱的时局中,多方势力纠缠斡旋,鱼龙混杂。
日本,汪伪政权,重庆政府,乃至地下抗日组织,谍影重重。
而对于潜入敌营的地下工作者来说,此时的南京是汪伪政权统治下的城市,汉奸当道,可以说是龙潭虎穴。
每一步,都仿如踩在刀尖上行走——
危险,不仅看得到,甚至闻得到。
昏暗的灯光下,汪伪安保局的走廊,湿气中带着一股散不去的血气。
地下工作者,必须在这座齐聚了各方势力的“特务之城”中,“深入虎穴 近身搏杀”。
这样的 “刀尖”所向,才是那个1940年南京的真实写照,也才能带给观众更深层的情感激荡。
1940年的南京就是你中有我,晦暗不明的巨大密室。
每个人都可能生和死,每一处都面临生和死。
而一名曾经的军统特工,就要在这样的你死我活之中寻找信仰。
高群书真正要拍的,不仅是一场刀尖之舞,是特工如何小心翼翼行走于刀尖之上完成任务,如何在命悬一线的处境中使出致敌杀招。
更要拍在一群“卖国者”的内部,一把刀,如何最终找到了他要去的方向。
02、第一次把谍战四方博弈和敌人内斗,拍得如此精彩
谍战作品中通常会有一个“谜底”,就是“谁是卧底”。
但本片的重点不在揭秘,而是让观众感受主角们在刀尖行走的惊险。
此时南京有四方势力盘根错节:日本,汪伪政府,国民党重庆政府,以及抗日力量。
对应到影片中,则是日本联络官藤原武、汪伪安保局,安保局内部,又有以卢局长(黄志忠饰)和俞副局长(高捷饰)为首的派系纷争。
前者看似儒雅中正,实则几方下注,摇头摆尾。
后者兼任特种警察署署长,实权在握,一心扳倒对方。
男主角金深水(张译 饰),汪伪政府安保局通讯处处长。第二重身份,是军统特工“雨花台”。
林婴婴(郎月婷 饰),代号“莫愁湖”,是卢局长的秘书。她的第二重身份,也是军统特工。
其中有好人,有坏人,但更多的人是好坏难辨,正邪难分。
留意影片英文名“Seven Killings”,七杀。
导演高群书说,“七杀”源自麦家的小说,其中包含了“七次杀戮”, 每一类(杀戮)都表达了乱世中忽暗忽明的人性、高超或拙劣的手段等,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正是在这七杀中,国产谍战片,第一次将四方势力博弈,拍得如此曲折惊险——
第一杀,暗杀。
这也是整个故事的引子。
叛逃的密码专家白大怡在日军严加看管下,被神枪手一枪爆头瞬间殒命。
在日本联络官藤原武的施压下,南京汪伪政府安保局对此展开调查,限期一个月。
执行暗杀任务的,正是潜伏在安保局的军统特务金深水和林婴婴。
此时反特处李士武(沙溢饰)已受命汪伪安保局副局长(高捷 饰),找人刑讯逼供,屈打成招。
但危机并不会就此过去,金深水的对策,是利用安保局局长卢敬瑜和副局长俞至仁之间的内斗。
于是有了第二杀,“诛心杀”。
注意海报上那句话,“语言是可以杀人的。”
怎么杀?一个装。
怎么装?笑,开怀轻松地笑。
张译,笑得不动声色。愤怒、爆发、痛苦,通通屏蔽。
再看演汪伪保密局局长的黄志忠,梳着背头,手里夹着烟,眼神凌厉,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冷笑。
但有人就要笑不出来了。
另一个:语言杀人。
林婴婴,谈笑淡定,祸水暗引。
以言语一步步将日本人注意力转移到俞副局长手下的打手李士武身上。
一招借刀杀人,让“铁杆汉奸”汪伪反特处处长李士武面露惊恐泪眼婆娑。
计成。
不仅解除自己的危机,干掉恶贯满盈的李士武,以此取信于卢局长。
更把卢敬瑜和俞至仁的矛盾推到了极致,两人再无半分余地,必须你死我活。
是时候启动第三杀了——连环杀。
李士武已除,棋局形势已变。
一场卢敬瑜请安保局的人吃饭戏,其余人在他举杯讲话时正襟危坐,唯有俞至仁低头吃菜。
再看卢敬瑜,先是作壁上观,后又慷慨激昂,断筷明志。
俞至仁也不得不惺惺作态,积极表态。
一场吃饭戏,有人张机设陷,暗中观察。
有人层层嵌套,不断试探。
双方互相钳制,不断推拉、较量,倒也打了个平手。
但汪伪保安局内部的平衡,早已被彻底打破,保安局已如左右摇摆的雨中孤舟,随时可能倾覆。
只需瞅准时机,精准出击,就能连消带打,利用日本人的力量和这场矛盾,掀翻一侧的力量。
导演高群书,仿佛一个绝妙的布棋者,棋局精妙,险象环生,不需一枪一弹,就让观众感受到寒气逼人。
就像黄志忠说的,自己饰演的卢敬瑜哪怕身居要位,一样“随时都处于生死的边缘”。
这一局,又成功除掉多名安保局汉奸。
但,行棋至此,变局已至。
卢敬瑜保安局内部的敌人消灭殆尽,就要轮到男女主了。
更大的棋局是,皖南事变爆发,角色关系,再度生变。
立场之争、角色站队,人物的身份和杀局,更加扑朔迷离。
接下来,还有四杀。
成泰燊饰演的南京军统潜伏小组组长,为“党国”利益,不惜牺牲下属。
金深水在军统的介绍人陈耀,为军统出生入死,受伤残疾。
然而在他们的党国眼里,受伤之人,皆为废人。哪怕只是怀疑他们“不够忠诚”,也足以命令他们自相残杀。
果然隐蔽战线,最可怕的,是人心鬼蜮。
“反杀”——地下工作者临危受命,与敌人在街头火拼中决生死。
“厮杀”——刺杀日本医学专家,捣毁秘密实验基地。
“绝杀”——想不想知道,金深水最后混入行刑队,是要对谁下手?
如果说,电影前半段像是狼人杀,内心狡斗,暗流涌动,每个人都在刀尖上跳舞。
那么影片后半段,则是刀尖向外,厮杀决斗,一场场酣畅淋漓枪林弹雨,直接把爽感拉满。
而导演高群书,也将《刀尖》的终极悬念保持到最后:八人,七杀,谁能活下来?
03、第一次用这么残酷诗意的手法来拍谍战
很少一部谍战片,如此残酷,又这般诗意。
导演高群书没有忘记,用娴熟的电影语言完成对谍战戏份的生动侧写,传递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情绪。
谍战类型片的视觉元素,它基本都有。
比如审讯时,血浆喷射的夹刑、绞刑。
生死对决中,猝不及防的爆头。
还有正邪双方的生死决斗。
特别是凌厉的酷刑镜头,直接调动起你每个身体部位的痛觉神经。
但这次高群书的镜头语言真正震撼到我的,不止是残酷,而是残酷中的诗意。
处处,都可见导演对光影的极致使用。
比如虚妄的华丽。
1940年的南京城内,张灯结彩,横幅上写着:“庆祝纪元2600年”。
彼时日本已深陷全面侵华战争泥淖两年多, “三个月征服中国”的牛皮早已吹破。
所以才有这场鼓舞士气的盛大庆典,但南京城阴云密布,镜头不是暖的,而是冷的。整座城没有喜气,只有死气。
还有突然的死亡。
一枪爆头,在影片中非常常见,也非常有视效节奏的冲击力。
不仅在于,它更直观地呈现了酷刑和死亡。
更在于当满屏的鲜血、痛苦扑面而来,那种突然死亡的节奏感,远超于观众的心理预期。
最绝的,是江南的萧瑟。
影片中,光影的变化成了人物情绪的阴晴表。
全片都在江南拍摄,镜头全然捕捉到了江南的美:山野里,树林间,雾气缭绕。
男女主角坐在长椅上,背后烟雾缭绕,一片朦胧。
还有小屋、密林、浓雾、积雪、枯树,对称构图赏心悦目,没有一处不美,但冷色调下,却只见一片冰冷肃杀。
纵然满眼翠色,画面却无半点大自然的恬淡,湿湿的雾仿佛把人物重重围住。
萧瑟的自然景象,看不清远方的迷茫,渲染着暗流涌动的重重危机。
天气是寒冷的,氛围是阴森的,只有人心是滚烫的。
高群书用厚重的画面告诉观众:主角时刻处在高度危险的不确定性中,仿佛危险随时到来。
哪怕是动作镜头,导演都埋下了很多镜头细节和设计。
就像金深水的军统引路人陈耀自杀后,砧板上垂死挣扎的鱼的跳落。
什么效忠党国,他们之于他们的党国,不过是人为刀殂,我为鱼肉。
正是在这样危机四伏的镜头中,当金深水在龙潭虎穴里,倚着楼梯淡定享受地抽完那支烟,就成了张译“生涯里最性感的一场表演”。
正因为江南的风雪雨雾花被《刀尖》的画面皆尽捕捉,所有角色仿佛在1940年的腥风血雨中走了一遭。
所以此刻镜头下的男主,才绽放出如此巨大的诗意。
就好像一场血腥的刀尖之舞,千头万绪,危机重重,生死尽在一线。
但,别急,先等张译把这根烟抽完,仿佛舞蹈里,一个忽然的定格。
这,就叫谍战片镜头的“高级感”。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镜头毫无意义,镜头浪漫至极。
所谓大时代,不过一个选择。
是去,是留。是进,是退。烟火散尽,答案自现。
不在乎那些商业类型的元素。
光凭这镜头语言,就足以捕获绝大部分观众的注意力。
这才是真正的“谍战大片”。
04、第一次把谍战片中的信仰选择,拍的如此卓绝
杀局精彩,镜头曼妙,但《刀尖》拍到最后,讲的还是“谍”与“战”的信仰。
在我看,整部戏用尽了厮杀、对峙、试探、酷刑、暗杀、牺牲等各种惊心动魄的谍战元素,但故事最后还是落在张译的角色身上。
高群书真正要告诉观众的,不是这个军统特工在复杂动荡时代背景下,做出了何种选择,而是他为何要这么选择?
他加入军统是因为妻儿被日本人杀死。
然后受命打入汪伪内部,危险、死亡,一波接一波。
危险并不能令他动摇。
那他为何改变了最初的选择?
军统内部,有像革老(成泰燊饰)那样明知被出卖也甘心领死的。
也有像陈耀这样被组织抛弃,自杀身亡的。
他动摇了。
但真正改变他选择的,是当看到军统要把到南京的地下抗日组织剿灭,张译说出了这句台词,“要把抗日中国人置于死地,军统于人于己于家于国,还有什么不可背叛的?”
一个热血男儿,是如何在大义面前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还用多说吗?
高群书这部《刀尖》,真是全片没有信仰二字,却无处不在描述信仰。
七杀行动,更像一根引线。
引线另一端,是一个群体的信仰和热血。
这种信仰,用利益无以撼动,用生死不足丈量。
最终,《刀尖》的落脚点已不在谍战,而在当下。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看到优秀的谍战?
是缺少了诡秘的勾心斗角剧情?我反倒认为,是缺少了一种简单的相信。
相信他们的相信。
相信他们的信仰。
当电影选择了相信,这就不是一场简单的谍战,而是一个人面对外部重重压力和危机之下的内心交战,是一把刀如何找到方向的过程。
就能为影片所有的残酷画面,寻找到一个温情的注脚,一道信仰的柔光。
而这种信仰的力量,其实也在导演身上。
14年后再拍谍战片,5年磨一剑,何尝不是一种对谍战电影的信仰。
在这个短剧和短视频全面兴盛的年代,注意力的竞争已经白热化。
谍战电影存留的底气是什么呢?
以《刀尖》为代表的电影,可能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某种回答——还是相信。
相信电影的力量,相信观众的选择。
就像当年的《风声》相信观众一样。
热闹过后,观众终会需要真正浸润人心的作品。
就像刀锋过处,留下寒光。
高群书说,相信自己的每部电影,都能像纪录片一样纪录历史。
其实电影本身,也缓缓融入国产谍战片的历史,为国产谍战补上拼图一角。
高群书已经奋力挥出再度改写国产谍战片的一刀,接下来,就把票根交给观众。
请别让雪藏五年的好电影,隐入尘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