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阿卡什来说,这就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事业爱情都得意的阿卡什很快就因为假扮盲人,而卷入了一场凶杀案。贤妻良母的美人,竟是谋杀亲夫的连环杀手。甚至没有警察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的结局。有的因为奸情暴露而谋杀亲夫,毁尸灭迹,为了逃脱法律的制裁,不惜连环杀人。有的为了赚钱,不惜参与非法倒卖人体器官的罪行。男主在卷入谋杀案之后,人性中的阴暗面在电影中展现地淋漓尽致。
《调音师》是一部印度电影,改编自法国2010年的同名微电影短片(只有13分钟)。
它讲述一个假装盲人的钢琴师意外地卷入一桩谋杀案,从而遭遇了各种离奇经历的故事。
2018年10月5日,它已经在印度本土和北美院线同步上映。
电影上映后,取得了让电影团队做梦都会笑醒的成绩,不仅票房逆天,而且口碑炸裂。
据传,《调音师》的制作成本只有450万美元,但仅印度国内的票房就超过了1000万美元,在北美也狂收了600万美元。
它在烂番茄的新鲜度竟然一直是100%,也位居IMDb印度电影TOP250的第三位,评分8.6。
自打《调音师》在国内上映以来,豆瓣评分也飙到了8.4,足以说明了这部电影的可看性。
目前影片已经于4月3日在国内各大院线上映,虽然在宣传力度上跟同期上映的几部国内电影相比逊色了很多。
但无可否认,这将又是一部因为观影感受良好,口碑持续传播而起飞的电影。
因为大多数观众观影后的感受是这样的:
“我在整部电影中竟然喊了一百多次卧槽。”
“看电影前不要憋尿。”
“太烧脑了,可以二刷三刷的电影。”
“印度电影又走向了新高度。”
02 不是在反转,就是在去反转的路上
截止目前,这部电影被观众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精彩绝妙的剧情设计。
在两个多小时的故事中,绝就绝在几乎每五分钟都会有一次剧情的反转,大大小小,不下几十个,也有传闻说有一百多个。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拿着小本本,去电影院统计一下。)
这也是观众看电影前不能憋尿,观影中无法克制不停惊叹的主要原因。
反转我们都见过,但令人目不暇接的反转加反转,还真没有见过。
随便举几个例子。
一开始以为男主是盲人,反转一下,其实是假扮盲人。
男主无意间目睹了一场谋杀案,本想去卫生间冷静一下,反转一下,发现凶手就躲在卫生间里。
男主被女凶手投毒,反转一下,从假扮盲人变成了真瞎。
男主被追杀,在山穷水尽之时终于被人救起,反转一下,进了倒卖器官的黑心诊所。
这样先让人心情稍微放松一下,然后又突然揪心不已的反转桥段,简直数不胜数。(就不做更多剧透了。)
密集的反转,会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深陷剧情之中,紧跟故事环环相扣的发展节奏。
如果必须要中途去一下厕所,就有可能错过好几个反转,那还真的是很遗憾呢。
可是,如果你以为整部电影里存在的如此多的反转,已经到头了,那么你就想错了。
导演对于反转的喜欢已经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甚至连电影本身都没有落下。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部电影是一部悬疑惊悚片。
但这个结论,竟然是在电影进行了四十分钟之后才反应过来。
在这之前,观众会一直以为自己在看一部传统宝莱坞的青春励志歌舞爱情喜剧片。
男主阿卡什是一位钢琴家,天资过人,英俊潇洒。
为了追求艺术上更高的成就,他故意隐藏视力,欺骗所有的人,以盲人的身份生活。
这源自于阿卡什的突发奇想,如果眼睛看不见,或许会激发更多的灵感也说不定。
其实也可以理解,艺术家么,总是要有一些和常人不同的想法。
但有些事情,一旦开始,就没有办法停下来了。
因为假扮盲人,钢琴师某天在马路上被单纯可爱的餐厅富二代苏菲撞到。
就这样因祸得福地成为了餐厅的钢琴驻唱,不仅每天都能收获不菲的小费,还很快俘获了苏菲的芳心。
宾客如云的餐厅,帅气的阿卡什面戴墨镜,坐在钢琴前,满面春风地边弹边唱。
在舞池中起舞的客人们被盲人钢琴家高超的演奏技巧征服,更被阿卡什优美的歌声所倾倒。
而在盲人钢琴家的墨镜后面,阿卡什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人群里那位满头卷发,笑靥如花的姑娘,苏菲。
爱情永远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而苏菲正是阿卡什心爱的缪斯。
左手是甜蜜的爱情,右手是醉心的音乐,完美的人生也不过如此。
对于阿卡什来说,这就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对于观众来说,这个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的场景既是令人轻松愉悦的一个小高潮,也更符合印象中对于印度电影的传统认知。
对对对,这还是那个演着演着就唱起来,说着说着就跳起来的印度电影。
还是那个相同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然而,你想错了。
事业爱情都得意的阿卡什很快就因为假扮盲人,而卷入了一场凶杀案。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为假扮盲人,意外地收获了金钱和爱情,也因为假扮盲人,被迫地卷入了阴谋和追杀。
至此,剧情的走向出现了巨大的反转,从轻松诙谐的传统印度歌舞爱情片,画风突变,转入了情节刺激,惊悚恐怖的悬疑片。
可是,这也是这部电影令人不得不喜欢的原因之一。
你以为剧情会这样,偏偏就那样了。
代表正义的警察,反而正是谋杀的真凶。
贤妻良母的美人,竟是谋杀亲夫的连环杀手。
你以为男主会死去,结果却死里逃生了。
你以为男主否极泰来,没有想到却掉入了另一个狼窝。
反转,再反转,一直反转,出其不意的反转,接近极限的反转。
而观众,除了欲罢不能的拍案叫绝,还能怎么办?
03 心疼我的脑细胞
这部电影剧情不仅充满了反转,而且还很费脑细胞,当然,也是这部电影另一个看点。
电影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结局,导演还附赠一个攻击力无敌的最后神反转,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基本上都有点微醺的赶脚,有点晕。
坏人是怎么死的,到底谁不是坏人,人性之恶到底有多恶,等下,这里到底有没有好人?
电影开头的兔子和结尾的兔子是一个兔子吗?首尾呼应的意义何在?
阿卡什到底瞎了没?那个兔头拐杖是怎么回事?
阿卡什一开始说自己没有朋友和亲人,但后来又是怎么到欧洲的?他是在说谎吗?
艾玛,看部电影时,感觉大脑没有一刻停下来,脑细胞分分钟被剧情成片地狙击阵亡。
如此烧脑的剧情让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冲到网上去找影评。
结果发现,这部电影里所包含的信息量竟然远远超过自己想象。
沃特?竟然有一棵长的像肝脏的树?我怎么没有发现?
什么?苏菲最后说的这句话竟然有这么深的含义?怪不得……
哦,天啊,原来这里的反转是这个意思!
诶?这部电影竟然有这么多没有注意到的小细节?难道我看了一个假电影?
我能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不怕剧透的话,要不,咱们先看影评,然后再去看电影?
04 开放性结局毁所有
无论剧情如何反转,故事如何烧脑,导演无非是想给你好好讲个故事,然后看看你的反应如何。
这部电影无疑是有趣的,因为它和一般悬疑电影有很大的不同。
电影里没有明显的善恶之分,也没有正义和邪恶的对立,更没有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设定。
甚至没有警察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的结局。
这部电影里出现的主要人物,甚至包括小孩子,都是身带邪恶的形象。
假扮盲人,泯没良知的钢琴家;
内心阴暗,表面单纯的钢琴家女友;
蛇蝎美妇,毒杀亲夫的连环杀手西米;
头脑简单,奸诈莽夫的西米情夫;
见钱眼开,愚蠢迷信的突突车夫妇;
草菅人命,一心求财的黑市医生;
爱管闲事,贪婪势利的邻居小孩;
谋杀案发生之后,这些人为了金钱和利益,为了生存,轻易地就突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去坑蒙拐骗,去谋财性命。
有的因为奸情暴露而谋杀亲夫,毁尸灭迹,为了逃脱法律的制裁,不惜连环杀人。
有的知法犯法,和情妇狼狈为奸,草菅人命。
有的为了赚钱,不惜参与非法倒卖人体器官的罪行。
有的可以做假口供以求自保,会为了活命去绑架、敲诈和伤害他人。
在一部全员皆恶的电影里,人性本恶的特质被无限放大了。
男主在卷入谋杀案之后,人性中的阴暗面在电影中展现地淋漓尽致。
欲望和邪恶相伴,人与人之间再无信任和善意可言,背叛、欺骗、阴谋、敲诈则会无孔不入,如影随形。
男主也经历了炼狱一般的心路历程。
从假扮盲人到被毒瞎,从优雅的钢琴师到犯罪同伙。
从无伤大雅的欺骗到有计划的绑架谋杀,从人性本善过渡到人性本恶。
但即使如此,在男主内心深处,善与恶的斗争却从未停止过。
而且,在关键时刻,善的一面最终会胜出。
无论邪恶有多强大,但人性本善,这也是男主阿卡什最终从谋杀案中能得以脱身的最终原因。
如果不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了医生一命,靠卖人体器官为生的医生不会放过已经失明了的男主。
如果不是他为蛇蝎美妇西米求情,西米不会一时心软,让男主活着离开汽车。
阿卡什因为自身的恶而卷入了生死漩涡,也因为内心的善而最终存活了下来。
电影里弱化了警方的作用,但影片中的坏人们互相残杀,最终都遭到了该有的报应,正应了那句话,恶人自有天来收。
本来呢,电影到这里,似乎可以悟出两点。
一、 虽然人性本恶,虽然善良会迟到,却永远不会缺席。
二、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道有轮回,苍天绕过谁。
但偏偏电影还给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
在这个开放性的结局里,导演和编剧上了大招,最后的反转使我上面的分析统统失灵。
两年后的阿卡什依然是盲人的扮相,但却可以精准踢飞面前的易拉罐,所以,阿卡什所谓的善是真善,还是伪善?
电影在最后一分钟推翻了之前所有的设定,人性到底是本恶,还是本善?
全凭你的观影体验自己去判断,自己去联想。
这个就厉害了,你以为你看了一部电影,其实你不自觉地就反思了一遍人性。
艾玛,真的是太费脑细胞了。
我是不能再继续分析了。
不过,有兴趣的童鞋,倒是可以自己去体验一下。